國立臺灣大學物理文物廳

来自维基百科,自由的百科全书

國立臺灣大學物理文物廳map

25.016933°N 121.535992°E / 25.016933; 121.535992

事实速览 國立臺灣大學物理文物廳, 成立 ...
國立臺灣大學物理文物廳
NTU Heritage Hall of Physics
Thumb
臺大物理文物廳所在的二號館(臺大物理系舊館)。
成立2005年
地址臺北市大安區羅斯福路4段1號
類型博物館
公共交通公館站
地图
Thumb
关闭
Thumb
臺大物理文物廳招牌。
Thumb
展覽廳門。

臺大物理文物廳位於國立臺灣大學校總區椰林大道上的二號館(原台北帝國大學理農學部理化學教室校舍,為臺大物理系舊館),是臺大博物館群的其中一個展覽館,由臺大物理系負責日常維運,2005年正式成立。[1]

歷史沿革

Thumb
亞洲最早期考克饒夫-瓦耳頓型(英語:Cockcroft-Walton)型直線粒子加速器

臺大物理文物廳所在位置,原先為物理系原子核實驗室。

臺北帝國大學時期,當時的物理學講座教授荒勝文策,追隨英國劍橋大學卡文迪西實驗室,領導木村毅一植村吉明等人建造考克饶夫-瓦尔顿加速器英语Cockcroft–Walton generator,於1934年7月25日成功做出人工撞擊原子核實驗 [2],為亞洲第一次、世界第二次成功實驗[3]

1947年,國立台灣大學物理系主任戴運軌與留任的荒勝團隊成員太田賴常(帝大助理教授)一同帶領剛從台大電機系畢業的許雲基,以及三位技師許玉釧、周木春、林松雲,籌設重建加速器。[4]戴運軌與蔣中正的同鄉關係,讓重建原子核實驗室能夠順利進行[5]。1948年5月13日,再度成功做出人工撞擊鋰原子核實驗。

日後原子核實驗室由許雲基接手管理,隨後原子核研究室研究如何製造重水,生產重氫中子源,從事人工放射性和其他核反應實驗。另發展碳十四年代定年技術,協助地質系、人類系之研究。1985年許雲基教授退休,加速器遭到拆解。技師們將之分藏各處近二十年。

2005年6月22日,臺大校長陳維昭主持台灣早期核物理紀錄片四方合作簽約儀式,在其他三方代表-國立科學工藝博物館副館長陳訓祥遠流出版社總經理李傳理、臺大物理系暨中華民國物理學會理事長張慶瑞-見證下,宣佈將重建原子核實驗室。[6][7]

2005年11月21日,臺大校慶時,臺大物理文物廳正式成立。[1]

2006年10月16日,記錄原子核實驗室加速器建造過程以及重建過程的科學史紀錄片《衝破原子核》在台大首映。[3][8]

展覽項目

  • 核物理實驗直線粒子加速器
  • 帝大時期天秤
  • 北投石
  • 手搖機械式計算機
  • 氣壓計
  • 手搖型雲霧室
  • 早期物理系技師吹製的各種玻璃儀器
  • 普通物理實驗教學儀器與文物資源

營運資訊

週二至週日9:00~16:30,週一及國定假日休館。

參見

參考資料

外部連結

Wikiwand in your browser!

Seamless Wikipedia browsing. On steroids.

Every time you click a link to Wikipedia, Wiktionary or Wikiquote in your browser's search results, it will show the modern Wikiwand interface.

Wikiwand extension is a five stars, simple, with minimum permission required to keep your browsing private, safe and transpare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