来自维基百科,自由的百科全书
北京老舍故居,位于北京市东城区灯市口西街丰富胡同19号,是作家老舍全家1950年开始居住的地方。1997年东城区人民政府拨款重新修葺此院,并设立为老舍纪念馆(英語:Lao She Memorial Hall),1999年2月1日老舍诞辰一百周年之际正式开放。为北京市文物局直属单位。
老舍故居西邻东黄城根南街,这套宅院大约建于清朝后期。1949年12月,老舍自美国回到北京。当时妻子胡絜青和四个孩子尚在重庆。1950年4月,老舍在北京丰富胡同看中一套普通的四合院,随即购入并修缮。当时原房主不要钱只要布,老舍便用一百匹白布换得了这套四合院。1950年,老舍携全家迁入居住。老舍在这里居住了16年,一直居住到1966年投太平湖自杀身亡。[1][2][3]老舍的话剧《方珍珠》、《龙须沟》、《茶馆》、《西望长安》、未完成的自传体小说《正红旗下》等24部著作都是在该院居住时写的。[3]
1954年春,老舍在这小院中亲手栽下两棵柿树。每逢秋季,树上坠满柿子,老舍夫人胡絜青便将这小院称为“丹柿小院”。[3]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务院总理周恩来曾来到这座“丹柿小院”访问老舍一家。到了吃饭时间,老舍的夫人胡絜青手忙脚乱端出一小碟炒蛋、一小碟干鱼,周恩来大笑说:“你和小超一样,知识分子,不会做饭!”[2]
老舍选择居住在这小院的原因很多。早年该地附近是北京市文联的所在地,老舍到北京市文联开会和接待外国朋友都较方便;北京人民艺术剧院、中国青年艺术剧院、中国儿童艺术剧院都在附近,老舍创作剧本时和导演、演员商量戏较方便;此处离东安市场近,老舍买菜、理发方便;东来顺、萃华楼等知名饭馆也很近,方便就餐。但该院房屋年代久远,建筑质量也不好。夏季经常漏雨,有一次老舍在书房一觉醒来,发现两脚竟被漏下的雨水打湿。某年地震,小院的院墙垮塌两面,没塌的墙也被震裂,地上落满碎砖头,可见墙是用碎砖头盖的。[3]
1984年5月24日,该院公布为北京市文物保护单位。1988年前后,胡絜青以及大部分子女便相继迁离小院。此院后由胡絜青捐献给国家。1996年,政府拨出专款以修缮此院。1997年11月,老舍的女儿舒济也迁离此院,成为老舍家庭成员中最后迁离的一个。1999年2月,老舍纪念馆在此开馆。[1][3]
2012年,老舍纪念馆与天坛街道合作,在“龙须沟”所在地(即今金鱼池社区)创建了老舍纪念馆金鱼池分馆。[4]2013年8月23日,在老舍纪念馆金鱼池分馆举行老舍书屋揭牌仪式,老舍书屋由东城区天坛街道工委、天坛街道办事处发起成立,北京人艺表演艺术家和老舍纪念馆馆长王志平一起为老舍书屋揭牌。[5]
该院占地面积500平方米,是坐北朝南的二进小院。[1]
Seamless Wikipedia browsing. On steroid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