Loading AI tools
来自维基百科,自由的百科全书
经济学原理(principles of economics)是经济学基础的知识,主要分为微观经济学和宏观经济学两个部分。在微观經濟學中,主要講的是价格理论,有关市场中生产者和消费者的个体市场行为,其中包括有市场供求理论,和博弈论的初级内容;宏观經濟學,是以市场宏观经济为主,考虑政府的行为对市场的影响,其中包括通货膨胀、贴现率、利率、税收以及汇率等相关政策对经济体的影响。
商品的供給和需求處於均衡狀態時所形成的價格,就是均衡價格,它是由需求曲線與供給曲線直接決定的。均衡價格就是需求曲線與供給曲線交叉點所決定的價格。當供需均衡時,一個單位時間內所產生的商品量可以稱作均衡產量,它的售價就是均衡價格。顯然,均衡價格論實質上就是供需論,即用供需關係來說明價格的決定。但是,均衡價格論並不僅僅局限於供需決定論,它在解釋需求變動與供給變動時,又引進了邊際效用論和生產費用論。
價格與供需是相互作用的連鎖關係,價格會影響供需,供需也會影響到價格。假設價格水準一定,如果需求大於供給,價格則會上升到當前價格以上,生產也會隨之增加。與之相反,假如需求少於供給,那麼價格就要降到當前價格以下,生產也會因之減少。此分析了供給、需求與價格的函數關係。 這種函數關係是: 需求表現為自左向右向下傾斜的曲線,它隨價格的上升而遞減。它之所以會遞減,主要因為效用是遞減的,隨著價格的下降,供應商認為投資該商品無利可圖,於是紛紛退出,進而導致價格與產量成反比成長;與之相反,供給則表現為自左向右向上傾斜的曲線,它隨價格的上漲而上升,它之所以向上升則是因為隨著價格的上漲,供應高會加大對該商品的投入,使得產量增加,進而使價格和產量成正比成長。商品的價格經過供給與需求的種種變數,當供給與需求處於均衡狀態時,即供給曲線和需求曲線相交時,就形成了均衡價格。
所謂需求價格,就是消費者為購買一定量的商品所願意支付的價格,它是由邊際效用決定的。價格越高,購買者就越少,銷售量就越少;與之相反,價格越低,購買者越多,銷售量就越大。
所謂供給價格,就是供應商對自己提供一定數量商品時所願意接受的價格,它是由生產成本決定的。生產的一般規律就是: 當預期商品出售的價格小於生產成本時,生產會減少;當預期商品出售的價格大於生產成本時,生產會增大。由此可以做出該商品的供給曲線。[1]
Seamless Wikipedia browsing. On steroids.
Every time you click a link to Wikipedia, Wiktionary or Wikiquote in your browser's search results, it will show the modern Wikiwand interface.
Wikiwand extension is a five stars, simple, with minimum permission required to keep your browsing private, safe and transpare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