粄條

来自维基百科,自由的百科全书

粄條

粄條(客語白話字:pán-thiàu;四縣客語:banˋ tiauˇ;海陸客語:banˊ tiau[1],又稱粿條,是流行於華南客家美食、白米類副食產品,一般在烹飪時會加入大量的豬油。

事实速览 起源地, 地区 ...
粄條
Thumb
起源地 中国華南地區
地区東亞
主要成分
关闭
事实速览 臺灣客家語寫法及拼音, 漢字 ...
臺灣客家語寫法及拼音
漢字粄條/面帕粄
四縣腔banˋ tiauˇ/ mien pa banˋ
海陸腔banˊ tiau / mienˇ paˇ banˊ  
大埔腔ban^ tiauˇ/mienˋ paˋ ban^  
饒平腔banˋtiau / mienˋ paˋ banˋ  
詔安腔ban^ teeuˋ/ mien^ pa^ ban^
南四縣腔banˋtiauˇ/mien pa banˋ
关闭

名稱

客家人切成條狀,並且予以烹煮。因此,它即被稱為「粄條」。粄條一詞,亦有「板條」等俗寫。

面帕粄

臺灣南部地區的客家庄中,粄條被稱為「面帕粄」(四縣客語:mien pa banˋ [2]),因其製成後的形狀猶如客家語中的「面帕」(洗臉的毛巾)。[3][4]

Thumb
新埔湯粄條
Thumb
炒粄條
Thumb
美濃乾拌粄條

製作

在來米磨製成米漿,澆灌於平底鍋皿,再將平底鍋皿置放於蒸籠內蒸熟即成。

参考资料

參見

Wikiwand - on

Seamless Wikipedia browsing. On steroid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