热门问题
时间线
聊天
视角
第四国际
最大的托洛斯基主義國際組織 来自维基百科,自由的百科全书
Remove ads
第四国际(英語:Fourth International,缩写为FI;法語:Quatrième Internationale;西班牙語:Cuarta Internacional),又称世界社会主义革命党(World Party of Socialist Revolution),是由流亡海外的苏联领导人之一列夫·托洛茨基及其支持者创建的国际性联合组织。该组织创建于1938年9月,与斯大林所控制的共产国际(第三国际)相抗衡。在1940年托洛茨基遇刺身亡后,第四国际不断分裂,其中规模和影响最大的是1953年的分裂。
![]() |
第四国际的前身是1929年托洛茨基等人组织的国际左翼反对派,在政治上宣称继承共产国际前四次大会的政纲和决议(共产国际前三次大会的宣言乃至共产国际前身齐美尔瓦尔德国际的宣言的主要执笔人正是托洛茨基)。
目前,第四国际仍然是影响力最大的托洛茨基主义国际组织。
Remove ads
歷史

托洛茨基于1929年被苏联驱逐出境后,创办《反对派公报》,建立国际托派组织,号召各国的支持者留在共产党内作为一个左翼反对派以“纠正”党的路线。1933年希特勒在德国执政后,托洛茨基这才认为受斯大林主义支配的第三国际已不可救药,宣布他们的活动方针不是对共产国际进行改革、而是同它决裂,认为苏联需要一场政治革命切除官僚专权集团这个“恶性肿瘤”,故开始筹建第四国际。由于托洛茨基一直寄希望于通过社会革命使国际应运而生(有类似先例:即第三国际早在1915年就开始酝酿,但直到1917年十月革命和1918年德国革命后第三国际才有了空前广大的建立基础和迫切需要,第三国际于1919年建立),加上当时一些欧美资本主义国家出现了很可观的工人阶级革命高涨(尤其是1930年代中期的美国、1935年以后的法国和西班牙),所以托洛茨基迟迟不打算宣布第四国际成立,因此他与他的追随者也发生过许多争论。1938年9月,在巴黎举行第四国际成立大会,宣布建立世界社会主义革命党。托洛茨基为大会起草了题为《资本主义的垂死呻吟和第四国际的任务》(《过渡纲领》)的文件,宣称建立社会主义的历史条件不仅已经成熟,“而且已经开始有些腐烂了”。人类出现的危机是“ 革命领导的危机 ”,第四国际的建立就是为了解决这个危机。主张实行“不断革命”和“世界革命”,建立“世界社会主义联邦”。它认为“最低纲领”和“最高纲领”之间的划分已经过时,而提出“过渡纲领”,即根据十月革命的经验提出从怎样计算工时到建立劳动者政府的一系列过渡性的要求 。
Remove ads

国际托派在其兴起(1930年代初期)以后的十余年里伴随着世界革命高涨而一度壮大,例如在比利时、法国、美国等发达国家都有一定力量,在斯里兰卡甚至有好几年争取到了左翼力量的多数(智利托派甚至参与了总统大选,提出十分激进的政治纲领)。但总的来说,斯大林控制的第三国际仍支配着整个国际共产主义运动,并部分地由此导致世界革命的节节败退(从中国1927年中国国民党清党,以及导致希特勒在德国上台,到西班牙内战在1937年的巨大失败等等)。
直到1980年代末-1990年代初东欧剧变和苏联解体之前,国际托派一直是一个规模不大但十分活跃的派系,但有个别托派政党在所在国影响较大(例如锡兰的兰卡平等社会党)。据托洛茨基日记记载,在1930年代中期,第四国际成员约有3000多人。在希特勒上台前,德国托派约有750人。在中国,1931年成立了聚集起500多人的托派政党“中国共产党左派反对派”(包括中国共产党首任总书记陈独秀和一批中层干部)。从这些数字可以看出托派兴起时的大致规模。二次大战极大地损伤了第四国际的多数支部,因为托派也积极参与了各种反压迫斗争因而被迫害(特别值得一提的是许多中国托派投入了抗日战争和后来的国共内战)。二战后,第四国际党员在所有的工人官僚国家(苏联、东欧、中国、越南、古巴等)最终都遭到大肆污蔑、诋毁,以及残酷迫害(中国的第四国际分子郑超麟、周仁生等几百名无产阶级革命者,只是因为政见不同,就在“革命政府”下坐了20多年牢,并长期被认为是“帝国主义和资产阶级的走狗”;部分托派如王凡西、楼国华、向青等,则流亡海外或港澳地区)。
在欧美和拉丁美洲,托派的影响渐渐扩大。但第四国际在1953年的大分裂后却不断陷于各种小的分裂,尽管有1963年所谓的“重新统一”,但到1970年代,仍出现了7、8个各自为政的“第四国际”,它们互相指责对方为“修正主义”。尽管如此,托派思想仍对欧洲政治思想界产生了很大影响,1968年的法国五月风暴即深受托派思想及其活动的影响。1970年代,托派的传统核心据点第四国际法国支部开始派出人员投入法国总统大选,尽管得票率很小,但产生了一定社会影响。出于欧洲的阶级矛盾和阶级斗争的评估,第四国际联合书记处(这是长期以来最正统也最大的一个托派国际组织)的主要负责人、社会活动家和理论家埃内斯特·曼德尔曾说,1970、1980年代的资本主义欧洲已具备建立无产阶级专政的客观条件,但为何事实上并未出现新的欧洲无产阶级专政国家,这是值得第四国际成员乃至所有左翼人士反思的。[2]
实际上,第四国际在长期领导工人运动的过程中,受资本主义社会和日常改良事务行政化的影响,更由于迟迟不到的欧美社会主义革命,其上层也在发生为托派所喋喋诟病的官僚化倾向。
第四国际另一名中央书记皮埃尔·弗朗克写于1970年代的党史教材《第四国际》,已具有显著的领导层本位意识,与工人阶级的革命立场渐行渐远。这种官僚化腐化的倾向以及不满现状的普通托派的革新呼声,是第四国际越来越陷于分裂和琐碎争论的一个不可忽视的重大原因,也是运动僵而不进(例如1968年法国革命的大失败和1975年葡萄牙革命的半途而废)的结果之一。
相对过去而言,1990年代初苏东剧变后的第四国际经过十年左右的反思和整合后,取得了较大发展。
2003年,第四国际召开了第十五次世界代表大会,讨论了从西方工人运动、前社会主义国家的资本复辟到同性恋、生态危机等一系列世界政治议题,并通过一系列决议。
现状
目前,有两个托派国际组织(第四国际国际委员会和总部设在巴黎的第四国际)自称为1938年成立的第四国际的直接延续。现在一般所称“第四国际”,即总部设在巴黎的第四国际(过去,它的领导机关是联合书记处,因此该组织原来也被称作“第四国际联合书记处”。2003年,该组织的领导机关由联合书记处变更为执行局和国际委员会,所以现在已经很少用“第四国际联合书记处”来称呼该组织)。
第四国际面临着领导层官僚化、失去传统的产业工人阶级基础的危险。另外,部分试图革新的托派组织为了打破过去的托派造成的不利政治局面,存在着不管良莠好坏、急于招兵买马的功利实用化倾向。[3]
目前与第四国际有联系的政党和组织
阿根廷 群众
阿根廷 人民力量
奥地利 社会主义替代
比利时 反资本主义左翼
巴西 反叛
巴西 反叛—民主重建
巴西 颠覆
巴西 火花
巴西 生态社会主义反叛
巴西 生态社会主义革命
巴西 社会主义左翼运动[4]
魁北克 社会主义左翼
丹麦 社会主义工人政治
法國 新反资本主义党—反资本主义者
法属安的列斯(
马提尼克) 社会主义革命团体
德国 国际社会主义组织
希腊 希腊国际主义共产主义者组织—斯巴达克斯
希腊 第四国际纲领倾向[5]
香港 先驱社
印度 激进社会主义者
義大利 反资本主义左翼
義大利 共同网络
日本 第四国际日本协议会[6]
墨西哥 工人革命党
荷蘭 社会主义替代政治
菲律賓 革命工人党—棉兰老
巴基斯坦 第四国际巴基斯坦支部
阿扎德克什米尔 查谟克什米尔人民工人党
西班牙 反资本主义者
瑞典 社会主义政治
土耳其 争取社会主义民主新道路
英格兰
威尔士 反资本主义抵抗
苏格兰 ecosocialist.scot
美国 团结社
Remove ads
过去与第四国际有联系的政党和组织
阿根廷 工人革命党
巴西 社会主义民主
巴西 公社
英国 社会主义行动
英国 国际社会主义团体
加拿大 社会主义挑战
中国 中国共产主义同盟
中国/
英屬香港/
香港 中国革命共产党
英屬香港 革命马克思主义者同盟
埃及 第四国际支部
厄瓜多尔 社会主义民主潮流
德国 革命社会主义联盟
德国 国际社会主义左翼
印度 革命共产主义组织
愛爾蘭 人民民主
義大利 批判左翼
日本 日本革命的共产主义者同盟(第四国际日本支部)
日本 第四国际日本支部再建准备组
日本 第四国际女性解放组
盧森堡 革命社会党
巴拉圭 第四国际支部
葡萄牙 革命社会主义政治协会
俄羅斯 俄罗斯社会主义运动
斯里蘭卡 兰卡平等社会党
斯里蘭卡 兰卡平等社会党(革命者)
斯里蘭卡 新平等社会党
突尼西亞 革命共产主义组织
英国 社会主义抵抗
内部派系
争取革命国际倾向得到以下组织支持:
参见
注释
參考文献
外部链接
Wikiwand - on
Seamless Wikipedia browsing. On steroids.
Remove ad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