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9號交響曲 (貝多芬)

贝多芬所作带合唱的交响曲 来自维基百科,自由的百科全书

第9號交響曲 (貝多芬)

D小調第9號交響曲作品125,是貝多芬於1818至1824年間創作的四樂章交響曲,也是他完成的最後一部交響曲。該作品是古典音樂中最為人所熟知的作品之一。

事实速览 第9號交響曲, 其他名称 ...
第9號交響曲
貝多芬作品
第9號交響曲手稿
其他名称“合唱”
調性D小調
作品号125
创作1824年,​200年前​(1824
樂章4
关闭

該作品篇幅宏大,演奏全曲需約一小時。貝多芬也是首個在交響曲中使用人聲的主流作曲家。末樂章的歌詞由德国诗人弗里德里希·席勒的《欢乐颂》(An die Freude)中部分詩句改編而成。該作品的別稱“合唱”由此而來。

時至今日,第9號交響曲仍在世界文化界有相當重要的地位,尤其該曲第4樂章部分樂段經指揮家赫伯特·冯·卡拉扬整理後,以《歡樂頌》(Ode to Joy)之名成為歐洲聯盟欧洲委员会的会歌。於2003年,交響樂的手稿在倫敦蘇富比拍賣行以330萬美元的天價售出,印證了其價值。正如蘇富比的手稿部負責人史提芬·路博士(Dr. Stephen Roe)指出:「這是人類的一大創舉,足以和莎士比亞的《哈姆萊特》與《李爾王》平起平坐」。另外,聯合國教科文組織亦於2001年9月4日將柏林國立圖書館收藏的第9號交響曲手稿列入「世界記憶名錄」當中。2016年,《BBC音樂雜誌》對151位指挥家做訪談統計,貝多芬第9號交響曲被評為“史上最伟大的交响曲”第二位[1]

歷史

創作歷程

此交響曲最初由倫敦愛樂協會(The Philharmonic Society of London,今皇家愛樂協會英语Royal Philharmonic Society)於1817年委託貝多芬創作。貝多芬於1818年開始創作,1824年初完成全曲。此時其第8號交響曲已出版達十二年之久。早於1793年,貝多芬便試圖為席勒的《欢乐颂》譜曲,但草稿已經散佚。貝多芬之前的一些作品也為此作品奠下了基礎。1810年代初,貝多芬在草稿本中寫下了一些樂思。第二樂章諧謔曲的旋律可追溯到貝多芬作於1815年的一首賦格

1808年創作的《合唱幻想曲》,形式上與鋼琴協奏曲相似,在最後也加入了合唱和獨唱;與該作品一樣,人聲的旋律先由器樂奏出,而該旋律與第9號交響曲亦有類似之處。往更早看,《合唱幻想曲》的主題亦在1795年左右的一首名為“回饋的愛”的歌曲中有所體現。[2]

末樂章聲樂的導入部,對貝多芬而言是一大難題。貝多芬的朋友安東·辛德勒(Anton Schindler)後來回憶道:「當他開始創作第4樂章時,(他心裡)出現了前所未有的掙扎。他致力找出一個適當的方式,引出席勒的《欢乐颂》。一天,他走進一個房間,大聲叫道『我找到了,我剛剛找到了』。接著他給我看了草稿,上面寫著『讓我們為不朽的席勒唱出頌歌』。」然而這句話也沒有出現在最終版本上。貝多芬之後也不斷修改了這部分,最終才成為今日的引子。

首演

貝多芬原打算在柏林進行作品的首演,因爲他認爲維也納的音樂品味已被羅西尼意大利作曲家獨佔。但他還是聽從了朋友的意見,將首演地點定為維也納。

第9號交響曲于1824年5月7日在維也納肯恩頓門大劇院英语Theater am Kärntnertor首演,由維也納皇家宮廷歌劇院管弦樂團及合唱團演奏,邁克爾·烏姆勞夫(Michael Umlauf)指揮,貝多芬亦在臺上監督。然而烏姆勞夫親見貝多芬兩年前指揮《菲岱里奧》排練的窘況,故要求樂手無視貝多芬的指示;貝多芬僅在樂章開頭打拍子,給出速度,中間翻譜而已。女高音女低音部分由兩位新秀韓妮耶特·松塔格(Henriette Sontag)和卡羅琳·昂葛爾(Caroline Unger)擔當。同時首演的還有貝多芬的《向大廈獻禮序曲》和《莊嚴彌撒》的前三部分。由於這是貝多芬十二年來首次向公眾亮相,所以音樂廳内熙熙攘攘。

關於第9號交響曲首演的花絮有很多。據當時的聽眾稱,樂隊並沒有完全準備充足;之前僅進行了兩次總排練。除此之外,首演大獲成功。貝多芬的動作十分富有激情,据小提琴樂手約瑟夫·伯姆(Josef Böhm)描述道:“他好像想演奏所有的樂器,為整個合唱團歌唱。”其力度指示倒受到了樂手的遵從。觀眾鼓掌時刻有不同説法,一是第2樂章諧謔曲之後,二是全曲結束時。但共同的一點是當時氣氛十分熱烈,掌聲雷動,歡呼經久不息;觀眾起立達五次之多,空中飛舞著手帕、帽子。據稱貝多芬的速度比樂隊要慢,所以最後是女低音將他扶轉過身來,纔看見了這一盛況。當時皇室最高成員也不過要三次站立致禮;站立五次被認爲是很不妥當的。甚至連警察都來維持秩序,企圖制止觀眾不斷地起立。貝多芬事後感動萬分。

然而5月23號的演出卻遠沒有那麼受歡迎。當時亦有對該作品的負面評價,批評其不協和之處。[3]

分析

配器

結構

該作品共四個樂章,完整的速度標記如下:

  1. 不太快的快板,有些莊嚴地
  2. 諧謔曲:很快的甚快版—急板
  3. 很慢且如歌的慢板—中庸的行板—原始速度—中庸的行板—慢板—同樣的速度
  4. 急板—不太快的快板—原始速度—甚快版—原始速度—如歌的慢板—原始速度—非常快的快板—急板—非常快的快板—進行曲般的—非常快且活潑的快板—莊嚴的行板—不太慢的慢板—有力的快板,一直重擊的—不太快的快板—最急板—莊嚴的—最急板

全曲長約65分鐘左右,為同期作品最長者。貝多芬將諧謔曲放在慢樂章之前,革新了傳統交響樂曲式,為一大創舉(儘管他在其它作品中也曾這樣處理)。

第一樂章

首樂章為奏鳴曲式。2/4
拍。不太快的快板。其開頭是16小節的引子,由弦樂震音和標註特弱的下降動機組成,似乎由樂隊調音聲音中找到靈感,並自然地轉到D小調主題上。次要主題調性為B大調。呈示部有两个小结束句。發展部对主题动机的变化持续而有逻辑,其中还有一段賦格,高潮重復了引子的動機,但變爲了特強。再现部几乎完全不变。尾聲很長,有一悲涼的半音下降,低音不变,重复七次,格外引人注目。该乐章被瓦格纳评为“恐怖的进行曲”。其情绪阴郁狂暴,气势排山倒海,高潮部分定音鼓的強奏、以及多次出现的悲剧性下降音型,都增强了其感染力。

第二樂章

諧謔曲,3/4
拍。很快的甚快版。貝多芬首次在交響曲中将諧謔曲放到第二樂章的位置。该樂章有著著名的八度跳躍開頭,以及令人印象深刻的定音鼓的獨奏,貝氏利用庫格曲式呈現完整主題,音樂的張力隨著聲部的增加而不斷提升。樂章中段(急板),則由樂團合奏、法國號及雙簧管的獨奏呈現旋律的美好。長號在此部分中第一次出現。之後再現前段落,然後再現中段,最後則以極為戲劇化的瞬間情緒變化做出結尾。

第三乐章

慢乐章,迴旋及變奏曲式。很慢且如歌的慢板。该乐章向来以平缓华贵、美丽动人著称。在前半部分,木管及弦樂的互動有如巴洛克時期的四部合唱,而後半部分也有大齊奏和强烈的銅管音效。

总结
视角

第四乐章

末乐章,急板,变奏曲式。该乐章中加入人声,效果类似清唱劇,结构也可以明显地分成二個部塊:

序奏

首先由定音鼓和管樂奏出一个如暴風雨般急促的導奏作为开头,後由大提琴和低音提琴演奏出宣叙调旋律,然後又再出現暴風雨般的樂句,其後大提琴和低音提琴再度演奏出宣叙调旋律,最後由管樂接駁至第二部份。

接著則是之前三个乐章的主题依序重现(中間都有大提琴的旋律),但都被猛烈打斷,後來打斷和主題逐漸統合為一,最後由管樂奏出「歡樂頌」主題,但很快被打斷,然後進入第三部份。

第92小節起,由低音到高音的聲部詮釋「歡樂頌」主題。先是由大提琴和低音提琴悄悄奏出,然後接棒給中提琴和低音管,之後是第一和第二小提琴,最後則接給管樂營造此部分的最高潮,最後由長笛和雙簧管演奏出抒情的旋律,突然間被打斷然後進入第四部份。

主要部分

第208小節起,是整個樂章的核心部分。以下可以分為六段。

第一部分,由定音鼓引導樂團重現先前爆裂急促的導奏(這次加入了弦樂),然后由独唱低男中音唱出宣叙调旋律,以及「歡樂頌」主题。

第二部分中,主题被合唱、独唱、乐團装饰、变形,并在高亢的齐声歌唱中结束。

第三部分以军乐形式奏出,主题動機與先前相同,但节奏由4/4
拍变成了6/8
拍,調性也從D大調變成B大調,富於土耳其風格。首先由低音管和大鼓奏出固定的節奏,然後三角鐵、鈸和木管輕巧的加入,以及小提琴、小號在後點綴,更增添趣味性,之後則是獨唱男高音加入。整體富有節奏感。

第四部份标记为“庄严的行板”。首先先由低音長號、低音弦樂、男聲奏(唱)出莊嚴的旋律,後再由高音聲部和女聲昇華之。

第五部分是一個雙主題赋格,音樂得以昇華。經過了一大高潮,音樂再次平緩下來。樂團和合唱讓「欢乐颂」主題以卡農曲式現身,之後則是四位独唱家的慢板四重唱。

结尾是為宏大的尾声,以「擁抱吧,萬民」主題为中心,歷經最急版、莊嚴的等幾般情緒轉折,最後在歡樂至極、轟鳴般的結尾中畫下句點。[4][5][6]

歌詞

席勒原詩《歡樂頌》中沒有的文字,即貝多芬自己添加者,以斜体標註。

德文原文[7]
鄧映易所譯之通行譯文
直譯譯文

 :O Freunde, nicht diese Töne! :Sondern laßt uns angenehmere anstimmen, :und freudenvollere. :Freude! Freude!

啊!朋友,何必老调重弹!
还是让我们的歌声
汇合成欢乐的合唱吧!
歡樂!歡樂!
啊!朋友,不要這些調子!
还是让我们提高我們的歌声
使之成為愉快而欢乐的合唱!
歡樂!歡樂!

:Freude, schöner Götterfunken :Tochter aus Elysium, :Wir betreten feuertrunken, :Himmlische, dein Heiligtum! :Deine Zauber binden wieder :Was die Mode streng geteilt; :Alle Menschen werden Brüder, :Wo dein sanfter Flügel weilt.

欢乐女神圣洁美丽
灿烂光芒照大地!
我们心中充满热情
来到你的圣殿裡!
你的力量能使人们
消除一切分歧,
在你光辉照耀下面
四海之内皆成兄弟。
欢乐,天國的火花,
極樂世界的仙姬;
我们如醉如狂,
走进你的圣地。
习俗使人各奔东西,
凭你的魔力手相携,
在你温存的羽翼下,
四海之内皆兄弟。

:Wem der große Wurf gelungen, :Eines Freundes Freund zu sein; :Wer ein holdes Weib errungen, :Mische seinen Jubel ein! :Ja, wer auch nur eine Seele :Sein nennt auf dem Erdenrund! :Und wer's nie gekonnt, der stehle :Weinend sich aus diesem Bund!

谁能作个忠实朋友,
献出高贵友谊,
谁能得到幸福爱情,
就和大家来欢聚。
真心诚意相亲相爱
才能找到知己!
假如没有这种心意
只好让他去哭泣。
谁算得上非常幸运,
有个朋友心连心,
谁有一个温柔的妻子,
请来同聚同欢庆!
真的,只要世上还有
一个可以称知己,
否则离开这个同盟,
让他偷偷去哭泣。

:Freude trinken alle Wesen :An den Brüsten der Natur; :Alle Guten, alle Bösen :Folgen ihrer Rosenspur. :Küße gab sie uns und Reben, :Einen Freund, geprüft im Tod; :Wollust ward dem Wurm gegeben, :Und der Cherub steht vor Gott.

在这美丽大地上
普世众生共欢乐;
一切人们不论善恶
都蒙自然赐恩泽。
它给我们爱情美酒,
同生共死好朋友;
它让众生共享欢乐
天使也高声同唱歌。
一切众生吸吮欢乐,
在自然的怀抱裡,
她那玫瑰色的足迹,
善人恶人同追觅,
甜吻,美酒,生死之交,
都是欢乐所赐予,
蟲豸也和神前的天使,
一同享受着生命。

:Froh, wie seine Sonnen fliegen :Durch des Himmels prächt'gen Plan, :Laufet, Brüder, eure Bahn, :Freudig, wie ein Held zum Siegen.

欢乐,好像太阳运行
在那壮丽的天空。
朋友,勇敢的前进,
欢乐,好像英雄上战场。
歡喜,好像太阳飞行
在天上壮丽的原野裡,
兄弟们,赶你们的道路,
快乐地,像英雄走向胜利。

:Seid umschlungen, Millionen! :Diesen Kuß der ganzen Welt! :Brüder, über'm Sternenzelt :Muss ein lieber Vater wohnen. :Ihr stürzt nieder, Millionen? :Ahnest du den Schöpfer, Welt? :Such' ihn über'm Sternenzelt! :Über Sternen muss er wohnen.

亿万人民团结起来!
大家相亲又相爱!
朋友们,在那天空上,
仁爱的上帝看顾我们。
亿万人民虔诚礼拜,
拜慈爱的上帝。
啊,越过星空寻找他,
上帝就在那天空上。
拥抱吧,万民!
這一吻送給全世界!
兄弟们,星空的高处,
定住着慈爱的天父。
万民,可曾跪倒?
可曾认识造物主?
越過星空寻找吧,
他定在星际的尽头!
反覆:

:Seid umschlungen, Millionen! :Diesen Kuß der ganzen Welt! :Brüder, über'm Sternenzelt :Muss ein lieber Vater wohnen. :Seid umschlungen, :Diesen Kuß der ganzen Welt! :Freude, schöner Götterfunken :Tochter aus Elysium, :Freude, schöner Götterfunken :Götterfunken!

反覆:
亿万人民团结起来!
大家相亲又相爱!
朋友们,在那天空上,
仁爱的上帝看顾我们。
亿万人民团结起来!
大家相亲又相爱!
欢乐女神圣洁美丽
灿烂光芒照大地!
灿烂光芒照大地!
反覆:
拥抱吧,万民!
這一吻送給全世界!
兄弟们,星空的高处,
定住着慈爱的天父。
拥抱吧,万民!
這一吻送給全世界!
欢乐,天國的火花,
極樂世界的仙姬。
歡樂,天國的火花!

當代詮釋

速度和配器的修改

貝多芬對其交響曲都做了速度標示。但現代的指揮家常常不遵循這些標示,在慢樂章演奏得更慢些,在末樂章軍樂部分又更快些,並做了一些其它修改,例如將第一樂章的“回原速”推遲。但一些本真主義指揮還是忠實于貝多芬的原意,褒貶不一。

後人對配器也有修改,來降低演奏難度,或音響更爲流暢。如對圓號小號的一些處理,避免了過大的跳躍;對長笛小提琴的處理,取消了彆扭的行進。

古斯塔夫·馬勒對該作品進行的配器修改相對著名。他使一些管樂部分增加了一倍,以和現代的大規模弦樂隊相協調。他認爲貝多芬如果在現代,亦會做此處理。[8]

著名演出

影響

貝多芬之後的許多浪漫樂派作曲家都受該作品影響。

  • 1831年復活節華格納將該作品改編為鋼琴獨奏。由於鋼琴無法演奏所有的聲部,所以華格納的取捨也有其自己的特色。之後,華格納在巴黎聽聞弗朗索瓦·阿貝涅克英语François Habeneck指揮的演出,這場成功的演出籌備了整整一年,對在場的華格納產生了極大的影響[12]:9
  • 勃拉姆斯第1號交響曲末樂章主題與“歡樂頌”主題很相似。據説勃拉姆斯對此的回應是“笨蛋都看得出來”,因而可能是有意為之。又,勃拉姆斯的這部作品被譽爲“貝多芬第10號交響曲”。[13]
  • 布魯克納第3號交響曲中,也運用了半音構成的四度,與該作品首樂章尾聲基本相同。
  • 馬勒第1號交響曲首樂章的開頭處,可能是在模仿該作品開頭的織體和氛圍。
  • 德弗札克第9號交響曲“自新大陸”第3樂章,對該作品諧謔曲致敬,尤其是下降的四度和鮮明的定音鼓音響。[14]

在其它領域該作品亦有相當大的影響:

軼事

  • 汉斯·冯·彪罗晚年指揮這首曲子演出時,經常略去第4樂章不奏,理由是他無法從中理出曲式規則,遂認為這個樂章是「音樂形式的敗壞」[12]:13

參考資料

參見

外部連結

Loading related searches...

Wikiwand - on

Seamless Wikipedia browsing. On steroid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