Remove ads
来自维基百科,自由的百科全书
福佑寺位于紫禁城西华门外北长街北口路东,因该寺在清朝初年曾祭祀雨神,故过去又俗称“雨神庙”。福佑寺的建筑始建于清朝顺治年间(1644年至1661年间),原是清圣祖康熙帝的避痘所,又传说是康熙帝幼年时的读书处。雍正帝幼年时,为防止出痘,也曾经在保姆的照顾之下居于此处。雍正元年(1723年),雍正帝拟将此处建筑分给宝亲王(即日后的乾隆帝)为王府,但宝亲王并未迁入。乾隆帝继位后,将该建筑改为喇嘛庙,命名为“福佑寺”。[1]
增:福佑寺,在西华门北街东(《大清一统志》)臣等谨按:福佑寺,雍正元年建。正殿恭奉“圣祖仁皇帝大成功徳佛”牌,东案陈设御制文集,西设宝座,殿额曰:“慈容俨在”,前殿额曰:“慧灯朗照”,大门外有东西二坊,东曰“佛光普照”,曰“圣徳永垂”,西曰“泽流九有”,曰“慈育羣生”,皆世宗御书。
乾隆五十八年(1786年),青海塔尔寺的十七世阿嘉活佛奉乾隆帝旨管理福佑寺事务[1]。
1919年12月28日,在“驱张运动”中,毛泽东率领“湖南公民代表团”来到北京,遂在福佑寺的后院配殿里暂住。毛泽东在福佑寺创办了“平民通信社”,并自任社长,该社为驱张运动的宣传机构。[3][4][5]
1927年,九世班禅来到北京(1928年改称北平),福佑寺乃改为班禅驻北平办事处,寺内有喇嘛驻锡焚修,喇嘛们的食用开销由雍和宫划拨。此后,凡到北平的蒙古族、藏族佛教徒,经常到福佑寺朝拜班禅,请班禅摩顶。直到1960年代初,福佑寺仍为班禅驻北京办事机构。[1]1984年,福佑寺内建“中国民族博物馆”,收藏和中国各民族文化有关的文献、文物、影视等资料。1984年,福佑寺被公布为北京市文物保护单位。福佑寺的建筑及佛像保存较好,但福佑寺一直不对外开放。[1]
福佑寺坐北朝南,外垣门西向。该寺共有三进院落,建制和雍和宫类似,为黄瓦红墙。寺院的主要建筑有山门、天王殿、大雄宝殿、后殿,以及东西配楼、耳房、后罩房等等[1]:
Seamless Wikipedia browsing. On steroids.
Every time you click a link to Wikipedia, Wiktionary or Wikiquote in your browser's search results, it will show the modern Wikiwand interface.
Wikiwand extension is a five stars, simple, with minimum permission required to keep your browsing private, safe and transpare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