Loading AI tools
来自维基百科,自由的百科全书
神经性贪食[9][10](英語:bulimia nervosa,台湾作心因性暴食症[11],台湾简称暴食症),是一種進食障礙,其特徵為患者會嘗試在暴飲暴食後試圖進行淨空行為。暴飲暴食代表在極短時間內攝取巨量食物,而淨空行為則是盡其所能消除所吃下的食物,例如透過嘔吐或服食瀉藥來達成[2],也可能透過使用利尿劑、興奮劑、持續禁食或過度運動來努力減重[2][4];不過,大部分患者的身高體重指數在正常值內[12]。如此強制性的嘔吐行為,可能導致關節皮膚增厚及牙齒破損。暴食症經常與其他精神病相關,如抑鬱、焦慮、藥物與酒精成癮等[2],亦有高風險的自殺與自殘傾向[3]。
此條目的引用需要清理,使其符合格式。 (2019年5月22日) |
神经性贪食 Bulimia nervosa | |
---|---|
又称 | 暴食症 |
病患因暴食症而出現琺瑯質磨損及酸蝕現象 | |
症状 | 暴飲暴食 扣喉催吐或濫用瀉藥,因此體重不一定會暴增[1][2] |
併發症 | 牙齒磨損、抑鬱症、焦慮症、濫藥、自殺[2][3] |
病因 | 基因及環境因素[2][4] |
診斷方法 | 因患者病歷而異[5] |
鑑別診斷 | 厭食症、飲食失調、克萊恩-萊文症候群、邊緣性人格障礙[5] |
治療 | 认知行为疗法[2][6] |
藥物 | SSRI、TCA[4][7] |
预后 | 半數患者經治療後十年內可康復[4] |
患病率 | 360萬人 (2015)[8] |
分类和外部资源 | |
醫學專科 | 精神病学 |
ICD-11 | 6B81 |
ICD-10 | F50.2 |
OMIM | 607499 |
DiseasesDB | 1770 |
MedlinePlus | 000341 |
eMedicine | 806548、286485 |
如果近親有暴食症症狀,其家族內較普遍有其他暴食症患者[2];遺傳導致暴食症的風險比例約為30%至80%[4]。其餘導致患病的風險因素包含心因型壓力、對於標準身型的社會文化壓力、自尊低落和肥胖症等[2][4]。生活環境中若有家長擔心體重的狀況或推廣節食的文化價值觀,也有風險導致罹患暴食症[4]。通常會基於個人病史來診斷是否罹患暴食症[5],但若患者否認有暴飲暴食與淨空行為時則難以確診[4]。如果病人曾被診斷為神經性厭食症,則應依照此診斷[4]。其他類似的疾病包括過胖暴食症、克萊恩-萊文症候群和邊緣性人格障礙等[5]。
認知行為療法是暴食症主要的治療方式[2][13]。選擇性5-羥色胺再攝取抑制劑 (SSRI) 或 三環類抗抑鬱藥類抗抑鬱藥物通常具有一定療效[7][4] 。儘管神經性暴食症患者較神經性厭食症患者相比預後較佳,但患者的死亡風險較健康人群高[3]。約五成患者在接受治療的十年後狀況完全改善[4]。
女性的暴食症發病率約為男性的9倍,其中年輕婦女患病率最高[5] 。 1979年,暴食症由英國精神科醫師格拉德‧羅素首次命名並描述[14][15]。
患者多為成年的年輕女性,通常天生身材就稍微胖一點,或者根本就是標準體重,且在青少年時期(國、高中階段)曾多次嘗試減重。這些患者通常與家人相處狀況也不是很好。[來源請求]
病患會在四下無人時瘋狂的吃下許多食物,接著心理產生罪惡感而去催吐(或服用瀉藥),催吐完會暫時紓解心中罪惡感。但是病患隨即會感到「催吐這種行為是可恥的」而產生焦慮,導致病患會以「吃下大量食物」來紓解焦慮。這是一個無窮的循環。通常患者吃下來的食物每次總熱量高達10000~15000 Kcal,通常是一些速食、高熱量食物。由於患者會在四下無人情況下進行這些行為,所以臨床上要檢查出來非常的困難,通常必須由好友、家人發現,另外牙醫師檢查牙齒時,亦可由牙齒琺瑯質的改變診斷出患者。另外這些患者會有過度運動情形。
Seamless Wikipedia browsing. On steroids.
Every time you click a link to Wikipedia, Wiktionary or Wikiquote in your browser's search results, it will show the modern Wikiwand interface.
Wikiwand extension is a five stars, simple, with minimum permission required to keep your browsing private, safe and transpare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