碗粿

台灣料理 来自维基百科,自由的百科全书

碗粿

碗粿臺灣話uánn-kué[1]),常被錯稱為碗糕臺灣話uánn-ko[2]),是流行於臺灣米食製品。因成品置於內,故名;分甜、鹹二類:甜碗粿是米漿經糊化後拌入蒸熟而成;鹹碗粿則是將糊化的米漿蒸過一次,將配料鋪於其上再蒸熟而得,並搭配醬油膏或甜辣醬食用。

事实速览 汉语, 标音 ...
碗粿
Thumb
碗粿
汉语粿
关闭

各地口味不同,作法與口味亦有明顯差異,有的地區會在米漿內加入醬料調味,外觀呈現暗褐色,有的則是白色。也有些地區會在碗粿上搭配菜脯(蘿蔔乾)食用。

製作

將米漿以小火加熱且不斷攪拌以防焦黏,至三分糊化狀,倒入碗內,加入佐料,再清蒸而成。常見的佐料有菜脯、肉片或肉末、蝦米、剖半滷蛋等。 3

類似食品

  • 碗糕:源自閩都地區[3]的閩式甜點,甜的。
  • 水粿:源自潮汕,亦流行於新加坡、馬來西亞,臺灣客家族群亦有此食品。

參見

參考資料

外部链接

Loading related searches...

Wikiwand - on

Seamless Wikipedia browsing. On steroid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