Loading AI tools
荷蘭新造型主義藝術家 来自维基百科,自由的百科全书
彼得·科内利斯·蒙德里安(荷蘭語:Pieter Cornelis Mondriaan,发音:[ˈpitər kɔrˈneːlɪs ˈmɔndrijaːn];1872年3月7日—1944年2月1日),通称皮特·蒙德里安(荷蘭語:Piet Mondrian,发音:[pit ˈmɔndrijɑn]),是一名荷蘭畫家,風格派運動幕後藝術家和非具象繪畫的創始者之一,對後代的建築、設計等影響很大。自称“新造型主義”,又稱“幾何形體派”。
1892年蒙德里安進入阿姆斯特丹的國立藝術學院,正式接受學院派的訓練,也奠定了他深厚的寫實能力。
風景畫是蒙德里安初期的繪畫主題,此時的作品仍舊瀰漫著十七世紀荷蘭繪畫的風格與精神,受到了印象主義、象徵主義和表現主義的影響,漸漸脫離了海牙畫派的表面形式。
1903年蒙德里安以「靜物」(Still Life)獲得藝術家會的肯定,堅定他將繪畫當作終生職業的意念。在他的作品中可以看見嚴謹的構圖和豪放生動的筆觸,兼具現代與古典的優點,在同輩畫家中漸漸豎立自己的風格。
1909年蒙德里安經歷了自己的宗教革命,他加入了「荷蘭通神論者協會」,接觸了新柏拉圖主義和多神論思想,使得蒙德里安發現自己,思考人類存在的價值。這項轉變也改變了蒙德里安創作的方向,開啟新造型主義的思考方向。
1911年蒙德里安見識了畢卡索和布拉克等立體派的作品,感受極大的震撼。立體派講究的立體事實和明確客觀都是蒙德里安追求的目標。隨後前往巴黎研究立體派的繪畫風格。他不斷分析眼睛所見的影像,並且加入了音樂性作品充滿了節奏感。蒙德里安成功的從立體派中吸取精華,作品以抽象的方式呈現,並加入了自我的風格,脫離了立體派。
1914年回到荷蘭後第一次世界大戰爆發,蒙德里安留在荷蘭致力於「會化中的新造型」,集結許多志同道合的朋友激盪出新造型主義。
1917年蒙德里安的朋友出版「風格」雜誌讓蒙德里安等畫家發表創作理念。1918年簽署了反戰、反個人主義,宣揚和平團結的「風格派宣言」。蒙德里安想利用藝術將生命昇華,他利用抽象的造型與中性的色彩來傳達秩序與和平的理念。
在這一時期蒙德里安發現了新的個人形式,他使用更基本的元素創作(直線、直角、三原色)組成抽象畫面,此時期的代表作「線與色彩的構成」色彩柔和、充滿輕快和諧的節奏感。這一時期的作品有《構圖第十號》。
為躲避法西斯,蒙德里安從生活了將近二十年的巴黎逃到倫敦避難。兩年過後,蒙德里安移居紐約,生命中最後四年,在這五光十色的大都會,蒙德里安感受到沒有戰事紛擾的世界,在紐約創作的作品比過去更為明亮、更為抽象,反映了紐約的現代經驗。他融合了過去不同時期作品風格加以延伸,色彩、線條呈現輕快的律動,畫面的音樂性在此達到最高境界。
这一时期的作品之一:《百老汇爵士乐》
主張以几何形体构成“形式的美”,作品多以垂直线和水平线,长方形和正方形的各种格子组成,反对用曲线,完全摒弃艺术的客观形象和生活内容。
位於香港火炭的公共屋邨 - 駿洋邨、正是參考了皮特‧蒙德里安的藝術風格;據香港房屋委員會及房屋署建築團隊表示,在設計期間就是參考了蒙德里安的「幾何形體」風格,邨內的建築外牆以平衡的直線和直角、綴以顏色格子為主[1]。
Seamless Wikipedia browsing. On steroids.
Every time you click a link to Wikipedia, Wiktionary or Wikiquote in your browser's search results, it will show the modern Wikiwand interface.
Wikiwand extension is a five stars, simple, with minimum permission required to keep your browsing private, safe and transpare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