Loading AI tools
高熱症 来自维基百科,自由的百科全书
發燒(英語:fever)又稱發熱(pyrexia)、熱病[11] 、發熱反應(febrile response)[6],是恒温动物在致热原作用下,体温调节中枢的调定点(set point)上移而引起的主动调节性体温升高,超過了平常體溫[4][12][5];其有別於体征也有体温升高的中暑。
發燒 Fever | |
---|---|
又称 | Pyrexia, febrile response |
傳統醫療溫度計測量出體溫為38.8 °C(101.8°F) | |
症状 | 初期:冷颤、覺得冷[1] 初期過後:臉紅、流汗[2] |
併發症 | 發燒性癲癇[3] |
病因 | 人體核心溫度(set-point)飆高[4][5] |
診斷方法 | 體溫介於37.5和38.3 °C(99.5和100.9 °F)或超過(危險)[6][7] |
鑑別診斷 | 高熱(Hyperthermia)[6]、中暑 |
治療 | 治療導致發燒的疾病為首要,其次才是處理發燒本身[1][8] |
藥物 | Ibuprofen、paracetamol(acetaminophen)[8][9] |
患病率 | 常見[10][1] |
分类和外部资源 | |
醫學專科 | 感染科、小兒科 |
ICD-11 | MG26 |
ICD-10 | R50 |
DiseasesDB | 18924 |
MedlinePlus | 003090 |
eMedicine | 217675 |
現在醫界並沒有一致認可的正常體溫上限,文獻從37.3到38.3℃都有。[6][7]下視丘的體溫調節中心將原本的體溫設定調高,即為发烧,并讓人感到寒冷。[1]這使得身體為了生產更多熱而出現肌肉收縮,且開始試圖保存熱量。[2]當体温调定点回到正常值时(即為退燒時),患者就會開始感到燥熱,出現臉紅,也可能開始流汗。[2]發燒導致的熱性痙攣(較強烈的肌肉收縮)較為少見,然而這在年輕孩童患者之中較為常見。[3]發燒通常不會高到41至42 °C(105.8至107.6 °F)[5][1]。
發燒是指身體製造過多熱能或身體的體溫調節失調,導致身體的溫度高過溫度設定值或溫度設定值本身過高。[6]發燒可能是由許多疾病造成,從小病到重症都有可能,這包含了病毒、細菌、寄生、普通感冒、流行感冒、泌尿道感染、脑膜炎、疟疾、闌尾炎等。 非感染性的發燒成因包含了血管炎、深静脉血栓、藥物的副作用、癌症等。[13]另外,發燒不等同高熱這個類似疾病,不同之處在於,高熱(中暑為高熱的一種[14][15])起因於身體累積的熱能過多或是身體的散熱功能不足,導致體溫超越正常體溫設定點。
治療發燒本身,一般來說是非必要的。[1][8]然而治療衍生的疼痛與發炎,有利於患者於生病期間的休養,因為患者會覺得舒服些。[8]布洛芬或对乙酰氨基酚這類藥物可能可幫助上述治療,也可以同時降低體溫。[16][8]三歲以下的幼童或是患有像是免疫缺陷這類嚴重疾病的患者或出現多重併發症狀的人必須立刻送醫。[17]高熱無論如何也必須立刻送醫。
發燒是常見的醫學徵象之一。體溫上升可強化免疫細胞,增加殺死細菌和病毒的能力,發燒也可抑制細菌和病毒在體內繁殖。發燒約佔看病孩童中的求診原因的30%[1];生重病的成人會有75%的機率出現發燒這個醫學徵兆。[10]儘管發燒是身體本身的一個強而有力的防衛機制,但是治療發燒本身並不會讓身體的抵抗力降低使得潛在病因的病情惡化。[18][19]有些家長與醫療從業人士,常會把發燒本身看得太嚴重,這樣的現象被稱為發燒恐慌症(英語:fever phobia)。[1]
体温一般用体温计测量。高于下列温度之一可认为是发热:腋下温度等于或高于37.2℃(99℉);口腔内温度等于或高于37.7 ℃(100℉);肛门、耳温度等于或高于38℃(100.4℉)。[20]
近年来也有通过红外线感測方式测量耳鼓膜温度的耳溫槍測溫。因測量快速,於2003年SARS流行期间,这类测量在机场等公共場所被用来大规模检测可能携带疾病的旅客。
在温度与临界值相差不远的情况下,还要考虑下列生理因素:[來源請求]
导致发热的物质称为“热原”(pyrogen)。主要分两类:
一般建议由医生诊断和治疗的情况有:
中高度以上的发热可能暂时影响大脑功能,造成谵妄(俗称的“胡言亂語”)。持续高热或发生超高热的情况则需要进行急救。在这些温度下人体内的酶会失去活性,从而导致重要代谢过程受阻而死亡。
发热的规律可能预示着特别的疾病,例如伤寒病人常见体温逐渐升高,然后持续呈台阶状;疟疾患者发热一般呈48或72小时的周期状,而肺结核的特征是每天午后发热。
不严重的暂时发热不一定需要治疗。原因如下:
发热会增加心跳和新陈代谢,所以心脏病患者和年老体弱的人应特别考虑及时解除发热症状。
常用的口服解热药物包括阿司匹林、对乙酰氨基酚、布洛芬等。[9][21]
发热时体液丢失增多,应及时补充,包括多饮水,或者输液。民间“捂汗”(加盖衣被)的退热方法一般不被医学界推荐,因为操作不当可能反而阻止热量散发,对儿童和高热患者尤其危险。
Seamless Wikipedia browsing. On steroids.
Every time you click a link to Wikipedia, Wiktionary or Wikiquote in your browser's search results, it will show the modern Wikiwand interface.
Wikiwand extension is a five stars, simple, with minimum permission required to keep your browsing private, safe and transpare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