Loading AI tools
一貫道組線 来自维基百科,自由的百科全书
發一組是一貫道在臺灣傳播的十八組線之一,由韓恩榮老前人創建,母壇[a]為天津同興壇。道務中心在南投縣埔里鎮天元佛院。韓恩榮歸空[b]後,續留該組的支線由發一崇德支線的陳鴻珍前人領導,在她歸空後則各自發展,仍以天元佛院為聯繫中心。[1]:45
該組是十八組線中較有系統架構的宗教組織,亦是一貫道中知識份子最多的一組。[2]:10
依據韓恩榮之子[2]:53韓萬年點傳師所述,「發一」這個名稱是1947年左右,部分中國人民對一貫道產生反感,師母孫素貞於是將師尊張天然用的求道願文中「一貫大道」改為其他名稱,天津地區被改為「發一大道」,取「發揚一貫」之意。「發一」名稱在今日的臺灣,雖依然可作為母壇位居天津的諸支線代稱,但已演變成為「同興壇」到臺教徒發展的支線專稱。[1]:46
同興壇由韓恩榮在1939年於其經營的天津大德隆染織廠內開設,距離張天然在天津的「天真總壇」甚近,所以逐漸成為天津地區道務推展核心。[1]:57-581939年夏,後來發一靈隱的創建前人李鈺銘在同興壇入道;次年發一崇德創建前人陳鴻珍在天津明德壇入道,後來多在同興壇辦道[1]:59。1947年初,韓恩榮在同興壇神職人員的聚會上提起到臺傳道事宜,劉振奎前人等人率先前往臺灣,次年韓恩榮亦前往臺灣[1]:72。1947、48年間,約有20餘名神職人員來臺[1]:73。
初到臺灣的發一組人員由韓雨霖領導,在台北市東門市場經營「同德商行」維生並居住在該店內。1949年6月,來自雲林縣斗六的李清賀在斗六車站旁買了一幢建築經營「青年照相館」,在其內設立發一組在臺首間佛堂,後因「官考」[c]而先後遷至太和旅社、斗六崇修堂。[2]:52-53
韓恩榮歸空後,續留發一組的支線由陳鴻珍領導;陳鴻珍歸空後,則各自發展,仍以天元佛院為橫向聯繫中心。[1]:452011年,無極老母降壇指示「發一組受命者是兒萬年」,韓萬年依此成為發一組第三代領導人[3]。韓萬年是韓恩榮之子,1948年隨其父赴臺傳道。此處所謂「受命者」是領有「天命」的意思,領有「天命」的人被發一組認為是最高領導者,代理無極老母行使權力。[2]:73-74
發一組在一貫道十八組線中是較有系統架構的宗教組織,亦是一貫道知識份子最多的一組[2]:10。
發一組分為十二個單位,其下有發一崇德、發一靈隱、發一天元、發一天恩四個較大的支線,及發一光耀、發一德化、發一同義、發一慈濟、發一慧圓(慧音)、發一慈法六個較小的支線。[1]:45 與發一晉德[4],發一奉天,寶光明本,共十三個單位(整)。[5]
崇德支線是發一組十一條支線中較大四者之一,亦是發展中最具規模的一條支線。其發跡於雲林道場。[2]:10
發一崇德的起源奠基於陳鴻珍整合鸞堂信仰,由其帶領親信擴展傳道版圖,後續韓恩榮逝後,韓左右因相信陳鴻珍獲得天命,而加入發一崇德,壯大其聲勢。韓、陳初至臺灣時,屢遭阻礙,斗六崇修堂鸞堂堂主林書昭改信一貫道後,主動提供該堂作為傳道基地。[2]:63陳鴻珍復親手栽培賴毓秀(賴阿秀)、劉靜修(劉阿秋)、何束系、林麗珠、方吳慶五名點傳師,前四人均為雲林縣斗六市人,今日分別領導發一崇德雲林道場六和區、彰興區、祥和區、嘉南區道務。[2]:66何束系宮是引渡林佳桃的點傳師,林佳桃一派佛堂,。[2]:73方吳慶則領導發一崇德中興道場和美區道務。
發一崇德組線早期透過陳鴻珍與各點傳師間一條線式聯繫。1980年因臺北道場三才公開證稱其仙佛附身為假,陳鴻珍及三才、仙佛批訓之真實性遭到道內知識分子很大質疑,陳鴻珍於是展開改革,將發一崇德制度化,建立「忠義字班十組」制度(義字班負責學界道務,忠字班負責道場各區道務,各公共佛堂下設十組以綜理道內庶務)。另外,陳鴻珍也設立「三界一元制」,社會界主一般道務,學界主大專院校道務,青少年界主國高中道務之發展。[2]:93-99
Seamless Wikipedia browsing. On steroids.
Every time you click a link to Wikipedia, Wiktionary or Wikiquote in your browser's search results, it will show the modern Wikiwand interface.
Wikiwand extension is a five stars, simple, with minimum permission required to keep your browsing private, safe and transpare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