甘草欖又稱飛機欖(英語:Aeroplane Olive),最先出現於廣州,之後來到香港。是把橄欖用鹽及甘草等藥材醃製而成,甘草味濃,酸中帶甜,不容易變壞。在1950年代至1970年代,甘草欖的流動小販斜背著欖型的容器,在民居街上沿途賣。因當時的唐樓高度有限,只得數層,買家從陽台扔錢給街上的小販,之后小販則扔給買家甘草欖,訓練有素,如放紙飛機,所以有飛機欖的別稱。
在香港,有人稱「飛機欖之父」郭鑒基(1924年-2013年12月9日),在14歲時,從掟石頭取得靈感,與三名友人合夥買入當時流行廣州小食「欖子」,再混入甘草、陳皮、丁香、玉桂、鹽、糖等香料醃製後包裝,以獨創的「掟上樓」的方式銷售[1]。據說他醃製的飛機欖酸中帶甜,亦不易變壞,而且甘草,有止咳、潤喉等功效,頗受街坊歡迎。1970代高峰時期,他每天做2小時就拋約200份(大約10斤)的飛機欖[2]。
資料來源
參見
Wikiwand in your browser!
Seamless Wikipedia browsing. On steroids.
Every time you click a link to Wikipedia, Wiktionary or Wikiquote in your browser's search results, it will show the modern Wikiwand interface.
Wikiwand extension is a five stars, simple, with minimum permission required to keep your browsing private, safe and transparent.
Remove ad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