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秀之

来自维基百科,自由的百科全书

王秀之(442年—494年),伯奮琅邪臨沂(今山東臨沂)人。南朝宋左光祿大夫王敬弘孫。吏部尚書、金紫光祿大夫王瓚之之子[1]。王秀之在南齊官至侍中,後在準備隱居的吳興郡任太守、並於任內去世。

生平

王秀之年幼時就因其舉止而得祖父王敬弘喜愛。出仕後初任著作佐郎,太子舍人。守父喪後曾任太子洗馬、司徒左西屬等職, 後調任桂陽王劉休範司空從事中郎,但王秀之預視劉休範後快會反叛﹐稱疾不肯上任。後又改任晉平太守, 在那裏做了一年後卻上表請求調職,而他對人所稱的原因是晉平郡肥沃豐足,俸祿很多,而他這一年已儲夠日後隱居所須的生活費了,不可繼續做下去阻著別人;當時人稱其「恐富求歸」[2][3]

王秀時召還後曾先後出任安成王劉準的驃騎參軍、從事中郎及蕭道成的驃騎諮議參軍。昇明二年(478年),調任江州刺史、左將軍蕭嶷的左軍長史、尋陽太守。不久,蕭嶷轉任鎮西將軍、荊州刺史,王秀之隨府轉為鎮西長史、南郡太守。蕭道成篡宋建齊後,蕭嶷進為驃騎大將軍、荊湘二州刺史,秀之亦轉為驃騎司馬、河東太守,但他辭讓太守之位。後加寧朔將軍,轉為驃騎長史,其時蕭嶷在荊州設立學校,讓王秀之領儒林祭酒。後以寧朔將軍轉任南郡王蕭長懋的司馬,再先後轉任黃門郎領羽林監及長沙王蕭晃的中軍長史[4]

齊武帝即位後,歷任太子中庶子、尚書吏部郎、義興太守、侍中祭酒、都官尚書、侍中領射聲校尉等職。後一度再外任荊州,以輔國將軍任隨王蕭子隆的鎮西長史、南郡內史。後秀之受召入朝任侍中領游擊將軍,未拜官就改授輔國將軍、吳興太守。由於吳興郡就是他籌劃退隱的地方,此番調遷正合其意。在郡時修治故居,將家具財物都搬進去。隆昌元年(494年),王秀之在吳興太守任內去世,時年五十三歲。朝廷諡其為簡子[5]

性格

  • 王秀之和其父祖一樣雖然出身高門士族但卻不太熱衷於政治事務,亦不願和當政官員往來。例如早年褚淵欣賞王秀之,想和他結姻親,但王秀之卻拒絕。後王秀之在尚書任上又沒有和同宗的尚書令王儉親好,當時人就稱許他們三代不依附權貴的行為。在出任隨王鎮西長史兼南郡內史時,愛與權貴高門交結的荊州西曹荀㔻[6]亦曾寫信去交結他,但他根本不回信。其一直有意歸隱,後期就更專心經營其家於吳興郡餘杭縣舍亭山的舊居[7][8]

延伸阅读

[]

维基文库中的相关文本:南齊書·卷46》,出自萧子显南齊書

參考資料

Wikiwand - on

Seamless Wikipedia browsing. On steroid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