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弘誨

来自维基百科,自由的百科全书

王弘诲(1542年—1615年),绍传忠铭廣東瓊州府定安縣(今屬海南省)人。明朝官員、教育家。嘉靖辛酉解元,乙丑進士。官至南京禮部尚書

事实速览 王弘誨, 籍貫 ...
王弘誨
大明南京禮部尚書
籍貫廣東瓊州府定安縣
字號字紹傳,號忠銘
出生嘉靖二十一年(1542年)七月初八日[1]
廣東定安縣
逝世萬曆四十三年(1615年)五月
廣東定安縣
配偶配周氏,累封夫人
親屬(子)汝龍、汝鼇、汝鲲
出身
  • 嘉靖四十年辛酉科廣東鄉試第一名
  • 嘉靖四十四年乙丑科同進士出身
关闭

生平

祖父王禧,被譽為范蠡之师计然。王弘诲幼时聪颖过人,5岁入私塾读书,嘉靖四十年(1561年)高中廣東鄉試第一名(解元),嘉靖四十四年(1565年),中乙丑科进士,礼部观政,改选翰林院庶吉士。隆慶四年(1570年)四月授本院检讨,丁忧归。万历四年(1576年)八月復除原官,五年八月升編修。七年五月升国子监司业,萬曆十年(1582年)七月升右谕德,掌南翰林院事。张居正死后,十一年二月升南京国子监祭酒,十二年二月升南京吏部右侍郎,十月改任礼部右侍郎兼侍读学士。十四年六月升左侍郎,兼官照旧。十五年二月加太子宾客,十二月掌詹事府事,十六年四月教习庶吉士,十一月改吏部左侍郎,照旧掌詹事府事,十七年二月为会试主考官,又充读卷官,六月官至南京礼部尚书。万历二十一年(1593年)六月“再疏告休,得旨回籍调理候召”。万历二十三年十一月起復南京礼部尚书,二十七年(1599年)十二月致仕回乡,创立尚友书院,“重实践力行,生平不作空谈无益之言”[2]。四十三年五月卒[3],赠太子少保

事跡

海瑞

嘉靖間,海瑞因直諫下獄,王弘誨不怕受牵连,探监看望,為其调药护理。

張居正

张居正当国专恣,傳言弘诲曾作《火树篇》、《春雪歌》讥之。[4]万历六年初,为张居正亡父撰《神道碑》。[5][6]

奏考回瓊

万历四年(1576年),因琼州学子赶考路途遥远,渡海艰难[7],王弘誨特上疏请求在海南单设院试乡试考场,得到准许。

利瑪竇

萬曆十九年,王弘誨在广东韶州遇到利玛窦(Mattew Ricci),兩人相谈甚欢。[8]万历二十六年(1598)官复原职,途過韶州,利玛窦送其玻璃三棱镜,並與郭居靜、利玛窦一起前往南京;万历二十六年八月七日,弘誨引荐利玛窦至北京,成为首位进京的西方传教士,時值壬辰倭亂,任何外國人都受到懷疑,旅程只能秘密進行。王弘诲曾带利玛窦去参观孔庙和参拜孔子[9][10]

著作

王弘诲工詩文,著作有《来鹤轩集》、《南溟奇甸集》、《尚友堂稿》、《吴越游记》、《天池草》、《文字谈苑》及《南礼奏牍》等。

遺跡

明隆庆二年(1568年)春,时为翰林院庶吉士的王弘诲在定安县城中街立“解元坊”。清代曾重修一次,民国十七年(1928年)夏,因建新街,迁至镇东门街老市场东侧,至今尚存。

定安雷鸣镇龙梅村有其故居。

家族

曾祖王琯。祖王禧,壽官、贈南京禮部尚書。父王允升,训导、累赠南京禮部尚書。母莫氏,封孺人累赠夫人。兄王弘謨、弘詔,俱光禄监事;弘誥(庠生)、弟弘諤。

注釋

參看

相關條目

Wikiwand - on

Seamless Wikipedia browsing. On steroid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