Remove ads
来自维基百科,自由的百科全书
猴和猿,尤其是猕猴和长臂猿,两千多年以来一直在中国文化中扮演着重要角色。对英语使用者来说,熟悉的例子包括十二生肖中的猴年,小说西游记中的猴王孙悟空和猴拳等。
汉语中具有不计其数的词语表示猴和猿的含义。一些词语的含义随时间而演变,用于指代不同的猿猴。例如在中文中,猩猩一词原本的含义是人脸猪身的怪物。
在汉字分类中,几乎所有表示猿猴的词语—除夒 (náo) 和禺(yú)最初是猴的象形符号之外—都是形声字。这些字由一个大致表示语义范围的部首,通常是表示狗和四足行走动物的犭和一个暗示读音的声旁组成。
在汉语书面语的历史语料库中,夒是第一个出现的表示 “猴” 的字,经常出现在(公元前 14-公元前 11 世纪)商代的甲骨文中。这个表示 “猴” 的甲骨文象形符号展现了它的头,臂,腿,和很短的尾部,後來後頭類化爲「頁」或「目」,㺅尾類化爲「已」或「巳」,「又」或「爪」訛爲「夊」,手變成了足。不遅于春秋時代,「夒」的構形已和小篆相同。可以和夔(kuí)一种想象中的人面猴身或者人面龙身的怪物” 的篆书做一个比较。后者字形上类似夒,但是在其头部具有类似较长毛发的形状。
这个字形复杂的汉字夒 “猴” 有一个早期的变体獿(náo,以犬部作为形旁,夒作为声旁),和一个在现代用法中更为普遍的猱(náo)“猴”(部首相同,但声旁是柔)。
nao < *nû 夒 / 猱的词源 (Schuessler 2007:397) “难以找到”,可能与Proto-Mon–Khmer的 *knuuy “猕猴; 猴” 或者原始藏缅语的 *mruk 有关; 参见下文 *ŋoh 禺。
最早的汉字词典,(公元前 121 年的) 说文解字把夒定义为 “貪獸也一曰母猴似人”。见下文母猴章节。
诗人李白在其诗歌《白马篇》中提到猱生活在位于中国北部,接近当时首都长安的太行山脉:但应注意到根据上下文,该文献来源只表明在西汉时期的暂时性分布。(Sun 1982:82-85)
禺 “猴” 出现于 (公元前 11-公元前 3 世纪) 周朝的青铜器中,表示为具有头,臂和尾部的象形符号。在传统中国历法中,禺 (上午 9 点到 11 点) 是白天的五更之中的第二更。番禺是广州市的一个区。
猿猴在中國文學中是一個重要的題材,有許多象徵意義。從楚辭到李白、杜甫和王維等人的唐詩中都可見其蹤影,在明朝成書的《西遊記》中,主角孫悟空是一隻猴子。猿猴也常出現在水墨畫和工筆畫中。
Seamless Wikipedia browsing. On steroids.
Every time you click a link to Wikipedia, Wiktionary or Wikiquote in your browser's search results, it will show the modern Wikiwand interface.
Wikiwand extension is a five stars, simple, with minimum permission required to keep your browsing private, safe and transpare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