状元
進士第一名 来自维基百科,自由的百科全书
状元是中國、朝鮮、越南科举制度中的最高榮譽,是在最後一關考試(唐朝時的省試,宋以後的殿试)中,得到進士第一名的名稱。狀元亦稱鼎元、殿元。文科的是文狀元、另外武举中的第一名,称为武状元。
中國乃至东亚科舉史上的第一位狀元是孙伏伽(一说651年的颜康成)。[1]科舉史上最後一位狀元則是越南阮朝於1919年舉行、東亞歷史上最後一次科舉之進士第一名阮豐貽。[2]
狀元這名稱跟榜眼、探花一樣世稱“三鼎甲”,其實都是社會上習慣使用的稱呼。在公家正式發佈的「金榜」之上,只會稱狀元為「一甲第一名」。榜眼則「一甲第二名」,探花是「一甲第三名」。而越南在陳朝之前一甲第一名還沒有確立“狀元”名號,沒有固定稱呼,今天越南人稱為“首科”,意為第一名。
中國的狀元
中國歷史上第一个状元为唐朝武德五年(622年)的状元孙伏伽。最后一个状元为清朝光绪三十年(1904年)状元刘春霖,1300年来共计状元504人(若包括辽朝18人、金朝15人、大西(张献忠)1人、太平天国14人,共计552人)。中國現存最早的狀元卷真跡《明朝趙秉忠殿試狀元卷》。已知較早的狀元答題為唐德宗貞元八年(792年)壬申科狀元賈稜的詩賦,該科試題為一賦(《明水賦——以「玄化無宰,至精感通」為韻》)一詩(《御溝新柳詩》),賈稜的詩、賦各見《全唐詩》和《全唐文》。
中國史上很多傑出的政治家、文學家很多都是進士出身,飽讀詩書,但是未必是狀元。理論上,狀元應是在殿試中考對策表現最出色的,但很多時候並非如此。宋代以後,定殿試名次的權力在皇帝手上。但定出誰是狀元,卻不一定全以考生作答的內容作準則。歷史上經常有因為考生的外貌、本名、籍貫等等因素改變金榜的排名。清朝皇帝更習慣以試卷的書法優劣定出高下,對策的內容反而成為了其次。(參看以名取人)
受到傳奇與小說的影響,民間通常认为只要考上了状元,就会迎娶公主成为驸马,實際上,中國歷史上既是状元又是驸马的只有一人,就是唐朝会昌二年的状元郑顥。
軼聞
中國唯一的狀元駙馬是唐武宗會昌三年(842年)壬戌科狀元鄭顥。唐宣宗為萬壽公主招婿,宰相白敏中薦舉狀元鄭顥,使他成為歷史上唯一的狀元駙馬。雖然成為中國歷史的唯一,鄭顥卻以此[4]深恨白敏中,欲除之而後快。
父子状元是指父子同为状元。中国科举考试中,状元不多,父子状元更罕见。宋代的梁灏和梁固父子为最知名的父子状元。因明冯惟敏的杂剧《不伏老》和《三字经》中“若梁灏、八十二、对大庭、魁多士”而使梁氏父子广为人知,但是,《宋史·梁颢传》和《续资治通鉴》等正史记载梁灏考中状元时年仅22岁,《不伏老》和《三字经》有误。
而实际上,除了梁灏和梁固父子外,父子状元还有[5]:
在朝鮮,狀元寫作「壯元」,意義和中國科舉制度有所變化,壯元可以是朝鮮所有級別考試的第一名,如朝鮮王朝儒學家李珥曾先後於漢城試、別試、生員覆試、明經試、監試初試、監試覆試、文科解試、文科覆試、文科殿試九次考取第一,被稱為「九度壯元公」[9]。
相關統計
有清一代,狀元人數為114人,官銜品級達到三品以上的比例為47.4%,三品到六品則是52.6%。
另外,陈夔龙在其所著《梦蕉亭杂记》里有“状元多出于江浙”一文提到——
順治丙戌會試,為開國第一科,選山東聊城傅君以漸為狀元。由丙戌截至光緒甲辰廢科舉之日止,計共得會試一百十三科(鄉試同),狀元共一百十三人:內蒙古一人,順天一人,直隸三人,山東六人,河南一人,江蘇五十人,浙江二十人,安徽九人,江西三人,福建三人,陝西一人,湖北三人,湖南二人,四川一人,廣東三人,廣西四人,貴州二人。餘東三省、山西、甘肅、雲南均無人。江蘇一省幾得半數。蘇州一府計廿三人,幾得一半之半。蘇、浙文風相埒,衡以浙江一省所得之數,尚不及蘇州一府。其他各省或不及十人,或五六人,或一二人,...
現代用法
如今,中國大陸會称在高等學校招考中,在所在的省份取得文科或理科第一的学生为高考状元。香港亦有稱中學會考九科優等或十科優等者為「九優狀元」或「十優狀元」。在台灣也會稱公務員高等考試、普通考試或是大學指定科目考試、學科能力測驗、四技二專統一入學測驗、國中會考等測驗之榜首為狀元。
参见
註解
參考資料
Wikiwand - on
Seamless Wikipedia browsing. On steroid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