牙周炎
来自维基百科,自由的百科全书
牙周炎(periodontitis)是影響牙周組織的發炎性疾病[3],一般為牙周病原菌所引起的慢性感染症,少數是非細菌性發炎(糖尿病、白血病、藥物導致)。牙周炎是最常見的一種牙周病(periodontal disease),後者尚包括牙周膿瘍、牙周壞死、牙周畸形等不同疾病[4]。
Periodontal disease | |
---|---|
类型 | 牙周病理學[*]、疾病 |
病因 | Actinobacillus actinomycetemcomitans[*]、普氏菌[*]、Peptostreptococcus micros[*]、囓蝕艾肯氏菌、Tannerella forsythia[*]、Treponema denticola[*]、Fusobacterium nucleatum[*]、中间普雷沃菌[*]、Prevotella nigrescens[*]、Parvimonas micra[*]、Campylobacter gracilis[*]、Campylobacter rectus[*]、Eubacterium nodatum[*]、Campylobacter concisus[*]、Enterococcus faecalis V583[*]、吸煙 |
分类和外部资源 | |
醫學專科 | 牙周病學、牙醫學 |
ICD-10 | K05.4 |
DiseasesDB | 29362 |
MedlinePlus | 001059 |


牙周病早期常為牙齦炎,可使牙齦腫痛並可能出血[3];嚴重則形成牙周炎,其主要特征为牙周袋的形成及袋壁的炎症、牙槽骨吸收而使牙齦與牙齒分離、牙齿逐渐松动或掉落[3]。牙周炎是导致成年人牙齿丧失的主要原因。
侵襲性牙周炎(aggressive periodontitis)屬於一種特殊的牙周炎,其發病年齡較早、進展速度較快,常可導致年輕人牙齒鬆動甚至脫落,且臨床治療難度較大。侵襲性牙周炎病因不明,但常有家族群聚性[5]。
病因
牙周炎是一种破坏性疾病,由積聚在牙齦及其附近牙面、齿颈缘的牙菌斑内细菌所分泌的毒素令牙周組織發炎所致[6]。常見的牙周病菌種是伴放線聚集桿菌(Aggregatibacter actinomycetemcomitans)和牙齦卟啉單胞菌(porphyromonas gingivalis)等革蘭氏陰性厭氧菌,它们的毒素使宿主释放IL-1β,IL-6,TNF-α,PGE2等细胞激素,导致结缔组织分解、牙槽骨破坏吸收[7]。
除了微生物因素,另有环境因素(口腔清洁、菸及槟榔、食物硬度)、宿主因素(年龄、压力、免疫力、内科疾病、磨牙症、咬牙癖)、咬合因素(咬合不正、外伤性咬合)均会影响牙周炎、牙周病的形成。
症狀
牙周炎早期一般並無任何症狀,可能會出現牙齦紅腫、牙齒對冷熱敏感、口臭,刷牙時可能會有牙肉出血的現象[8]。到了病情嚴重時,會出現牙齒鬆動、牙縫增闊、牙齦萎縮、牙齒外觀變長,到最後更可能整顆牙齒鬆脫,嚴重影響口腔咀嚼功能。
牙周炎一般呈現出:大臼齒比前齒嚴重、舌側比唇頰側嚴重、下頜門牙牙結石最多、上頜大臼齒牙周囊袋最多;此外唾腺管出口附近,如下颌前齿舌侧面、上颌第一大臼齿颊侧面,也是牙周炎好发处。
预防
治疗
一旦发生牙周炎应早期治疗。牙周炎治疗分四阶段:
- 第一阶段为基础治疗阶段,目的在于选用牙周病常规的治疗方法,清除或控制临床炎症和咬致病因素,包括每日使用沖牙器,口腔自洁,拔除预后差和不利修复的牙,龈上洁治,龈下刮治以清除菌斑、牙石,选用抗菌药控制炎症,咬合调整等。
- 第二阶段为牙周手术治疗和松动牙固定。
- 第三阶段为永久性修复治疗,一般手术后2-3个月后进行。
- 第四阶段为复查复治阶段,每半年一次,包括检查菌斑控制情况,卫生宣教,拍片检查,以进一步拟订治疗计划。
牙周炎與吸菸
根據研究顯示,吸菸者罹患牙周病的比率是非吸菸者的三倍,而重度吸菸者更高達七倍。這是因為菸的尼古丁會削弱人類的免疫系統,從而使患者的自我復原能力大大降低。
相关疾病
牙周炎与中风,心肌梗塞,动脉粥样硬化和高血压的风险增加相关[11][12]。牙周炎也与大肠癌、胰腺癌的发生有关[13]。
參見
參考
外部連結
Wikiwand - on
Seamless Wikipedia browsing. On steroid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