Remove ads
卷尾科卷尾属鸟类 来自维基百科,自由的百科全书
灰卷尾(学名:Dicrurus leucophaeus)为卷尾科卷尾属的鸟类,俗名灰黎鸡、铁灵夹、白颊卷尾、灰龙尾燕、白颊乌秋。廣泛分佈於東亞和東南亞,多個族群在灰色的深淺、遷徙模式以及眼部白斑的大小和是否存在上有所差異。
成年的灰卷尾主要呈深灰色,尾巴長且深深分叉。不同亞種在灰色羽毛的色調上有所不同。部分亞種頭部有白色斑紋。幼鳥則為暗棕灰色。
印度的亞種longicaudatus(包括冬季遷徙到半島的喜馬拉雅亞種beavani,其中中印度的一個繁殖群體被Vaurie區分為狹義的longicaudatus)非常黑,幾乎像大卷尾,但其體型較為纖細,尾巴也更長且分叉較少。這些鳥棲息於高大的森林中,腹部深灰色,缺少大卷尾的光澤。其虹膜為深紅色,且沒有白色嘴裂斑。亞種leucogenis和salangensis的眼部周圍有白色斑點,南方繁殖的幾個島嶼族群也是如此。叫聲比大卷尾稍微帶有鼻音且較尖銳。[3]
灰卷尾繁殖於熱帶南亞的丘陵地區,從東部阿富汗向東延伸至南部中國、琉球群島的日本南部(特別是沖繩)以及印尼。
包括阿富汗、巴基斯坦、印度、孟加拉国、斯里兰卡、中南半岛、马来半岛、大巽他群岛以及中国大陆的东北、河北、山西、陕西、甘肃、西至四川、西藏、云南、贵州、长江流域及东南部沿海各省、福建、广东、广西、海南等地,主要栖息于平原丘陵地带、村庄附近、河谷或山区以及停留在高大乔木树冠顶端或山区岩石顶上。该物种的模式产地在印度尼西亚爪哇。[1]
其分佈範圍北部的許多族群是候鳥。哈爾斯·沃里描述了亞種beavani(以羅伯特·塞西爾·比文命名[8]),該亞種繁殖於喜馬拉雅山脈,並在印度半島過冬。然而,後來的研究者將此亞種歸為longicaudatus的一部分,該亞種在印度中部也有繁殖族群。[3] 在冬季,該物種尤其喜歡棲息於丘陵森林。[9] E. C. 斯圖爾特·貝克描述了stevensi,沃里認為其可能是beavani或hopwoodi(東喜馬拉雅)的變種。hopwoodi的東部分佈有泰國和緬甸的mouhouti。其北部分佈有leucogenis和salangensis(這兩個亞種主要遷徙到南部地區,但也曾在那加蘭被發現[10]),而bondi則分佈於更南方。東南亞島嶼鏈上有許多島嶼族群,包括periophthalmus、ryukyuensis、batakensis、phaedrus、siberu和nigrescens。指名亞種據說分佈於西馬路島、爪哇、峇里、龍目島、巴拉望島和巴拉巴克島。[2]
灰卷尾的腿短,當牠們棲息時,姿勢非常直立,且常棲息於高處的樹上。牠們為食蟲性,主要通過掠食飛行來捕捉昆蟲,有時也從樹幹上覓食。[11] 牠們單獨、成對或以小群體出現。遷徙時,牠們會以小群體飛行。[9]
牠們常見的叫聲被描述為drangh gip或gip-gip-drangh。[9] 牠們能夠模仿其他鳥類的叫聲,甚至可以模仿黑翅雀鵯的口哨聲。[12]
Seamless Wikipedia browsing. On steroids.
Every time you click a link to Wikipedia, Wiktionary or Wikiquote in your browser's search results, it will show the modern Wikiwand interface.
Wikiwand extension is a five stars, simple, with minimum permission required to keep your browsing private, safe and transpare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