漿欄路
来自维基百科,自由的百科全书
漿欄路是廣東省廣州市荔灣區的一條道路,位於西關十三行附近,長302米,寬12米[1]。常誤寫為槳欄路。清代未拓闊馬路時為漿欄街。



歷史
槳欄路既是民國初期的銀號集中之地,又是廣州著名的中成藥商業街[2]。清代開始,西關的十三行、漿欄路、豆欄街一帶是藥業八行(南北、西土、生藥、參茸、藥片、膏丹丸散、熟藥、生草藥)的經營和集散地,藥鋪數量達數十家之多。坐落在槳欄街(今槳欄路)的保滋堂,康熙八年(1669年)開業,主要產品有中成藥膏丹丸散[3]。馬百良藥廠、位元堂等老字號原先也是在這裡經營商舖。
1949後當局對工商業進行社會主義改造,1956年將原保滋堂、崇佛氏、梁財信、黃中璜、劉貽齋、楊覺奄、杏春園共8個藥行合併組成聯合製藥廠[4]。廠房舊址位於漿欄路33號,為廣州中藥一廠(現併入廣藥集團)前身。
20世纪80年代開始,漿欄路轉變成成服装集散、批发集市[5]。
1919年4月19日,廣東精武體育會在槳.漿欄路寧波會館正式成立,其後遷太平南路(今人民南路)嘉南堂,再遷豐甯路(今人民中路)中華醫學會內,並改名廣州精武體育會[6]。
與之交匯道路
参考资料
Wikiwand - on
Seamless Wikipedia browsing. On steroid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