湛若水

来自维基百科,自由的百科全书

湛若水

湛若水(1466年11月20日—1560年5月16日),初名民泽避祖讳更名为[1],后又更名為若水元明甘泉,學者称甘泉先生[2],晚号默翁廣東增城人,祖籍江浙莆田(今福建[3]明朝理学家進士出身。

事实速览 湛若水, 籍貫 ...
湛若水
Thumb
大明南京兵部尚書
籍貫廣東增城縣
原名湛露
字號字民澤,又字元明,號甘泉,學者稱甘泉先生,晚號默翁
諡號文簡
出生成化二年十月十三日
(1466年11月20日)
廣東增城縣
逝世嘉靖三十九年四月二十二日
(1560年5月16日)
廣東番禺县
墓葬湛若水墓
出身
  • 弘治五年(1492年)廣東鄉試舉人
  • 弘治十八年(1505年)乙丑科進士出身
著作
  • 《湛甘泉集》、《格物通》、《三礼经传测》、《春秋正传》等卷
关闭

生平

生於成化二年十月十三日(1466年11月20日)。弘治五年(1492年)中廣東乡试举人弘治十八年(1505年)登乙丑科进士,選翰林院庶吉士,擢編修。當時王守仁吏部講學,湛若水、呂柟與其相唱和。不久,奉命出使安南正德年間,母親逝世,丁內艱歸鄉,為其守墓三年。守喪結束後卜居西樵山講學,來此求學的書生,湛若水會先要求其學習禮儀,而後才能入席聽講,興起者甚眾。嘉靖初年入朝,陞翰林院侍讀,不久陞南京國子監祭酒禮部侍郎,官至南京三部尚书,後致仕歸鄉[4]嘉靖三十九年四月廿二日(1560年5月16日)逝世于番禺禺山精舍,享耆壽九十四歲,后归葬故乡增城天蚕岭[5]。追赠太子少保文简

學派

湛若水师从陳獻章,是嶺南學派的主要領導人,曾在南嶽衡山紫雲峰下衡岳寺廢址上築樓建宇,名為甘泉精舍,並在此講學,後人又稱之為甘泉書院。“天下靡然從之,號陽明之派曰宗,甘泉之派曰宗,而王陽明早逝,甘泉獨以高壽作人,學者慕風而至,得以及門為慶倖。”[6]

著作

著有《甘泉先生兩都風詠》、《甘泉湛子古詩選》、《樵風》、《湛甘泉先生文集》、《聖學格物通》、《三礼经传测》、《春秋正传》、《楊子折衷》、《古文小學》等。

註釋

延伸阅读

參考文獻

外部連結

Wikiwand - on

Seamless Wikipedia browsing. On steroid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