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丰的闽南语方言 来自维基百科,自由的百科全书
海丰话是汉藏语系汉语族闽语支闽南语的一种方言,通行于中國广东省汕尾市海丰县中部、南部和沿海地区及城区,包括海城、鲘门、赤坑、大湖、汕尾、马宫等地,以及惠州市惠東縣局部。海丰话使用者人数约占海丰县全境总人口的80%,当地人称之为學佬話、福佬話或鶴佬話。
此條目需要精通或熟悉相关主题的编者参与及协助编辑。 (2011年3月26日) |
海丰话以海丰县的海城鎮口音为代表口音,与陆丰话存在较高地相似性,在广东省境内,这两种方言往往被合称为海陆丰话,为海陆丰人的母语。海豐縣在歷史上長期管轄陸豐一帶,直至清朝雍正九年(1731年)才析置陸豐縣,因此某些語境下,海豐話就是海陸豐話的代名詞。
廣東省惠州市惠東縣及汕尾市(海陸豐)都有早期的漳泉移民,他們使用的閩南語發音為極偏漳州音的漳泉濫,讀音及用字仍與漳州地區有着極高的相似度,能夠順利溝通。
惠東縣的母語者自稱「福佬話」,惠州客家人稱之「學佬話」,兩個稱呼都用以區別陸豐以東潮汕一帶通行的潮汕話。[2]
臺湾客家語有「海陸腔」,其代代相傳的歷史為來自海豐、陸豐地區的客家人及客家話,而不是海陆丰閩南話。
元末明初,海豐全縣8都僅有3,330戶11,248人,每平方公里未滿2人(海豐縣誌編撰委員會2003:53);明萬曆十年(1582年)全縣8都僅4,850戶19,600人,每平方公里僅3.3人(海豐縣地方誌編纂委員會2005:156)。[3]2010年潘家懿、鄭守治寫道「元明之際的「海豐縣」還幾乎是一片蠻荒。它的人口絕大多數都是在明初至清初的三百年間從閩南、閩西和贛南等地輾轉遷入的。由於入粵時間短,原鄉的方言就都還基本保存著。特別是在語音方面,惠博小片(註:惠州福佬話)的全部和陸海小片(註:海陸豐話)的近一半地域,至今仍是漳州腔的閩南語,與入粵歷史悠久的潮汕話口音差異十分顯著。」[3]
各地使用的海丰话大同小异,若从语音差别为标准,海丰话又分为以下几个方言片区:
海丰话的海城口音中有17个声母、再加上一個零声母。以及72个韵母與8个单字声调,。
海丰话的海城口音中有17个声母、再加上一個零声母。
Seamless Wikipedia browsing. On steroid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