Loading AI tools
来自维基百科,自由的百科全书
流行文化中的二二八事件是指在1947年2月27日至5月16日臺灣發生二二八事件後,各種以二二八事件為主題的藝術創作、流行文化產品等。
二二八事件發生後,許多臺灣作家與創作者便停止創作。其中在1947年時,黃榮燦的木刻版畫《恐怖的檢查》發表在《文匯報》上,成為少數直接描繪二二八事件的藝術作品[1]。同一時間,包括臧克家、雷石榆、陳千武、錦連、張冬芳、林亨泰、楊逵、吳新榮、莊垂勝、張李德和、林獻堂、陳逢源、李建興等人都曾以詩歌抒發情感。而在二二八事件列為禁忌期間,包括李臨秋作詞、王雲峰作曲的《補破網》,及陳大禹作詞、呂泉生作曲的《杯底不可飼金魚》等歌曲,分別希望在事件發生後能夠共同重建社會[2][3]。而作家吳濁流在1970年出版的自傳小說《無花果》,內容中將自身經歷的二二八事件作為主題[4]。
然而在戒嚴時期,許多與二二八事件相關的題材都接連遭到政府禁止。直到解嚴之後,二二八事件才逐漸成為許多人的創作題材。其中在音樂部分[5],柯芳隆的《二二八安魂曲》[6]、蕭泰然的《一九四七序曲》等都將二二八事件作為音樂主題[7]。另外重金屬樂團閃靈樂團在《十殿》、《武德》等專輯中,也引用這次事件作為歌曲創作題材[8][9]。許多文學作品也紛紛以此為題,包括吳茗秀的《三郎》[10]、楊小娜的《綠島》等作品[11][12]。另外在2014年,Erotes Studio則以二二八事件時期的基隆市為題材,推出首部以臺灣歷史為主題的美少女遊戲《雨港基隆》[13]。
1989年時,由侯孝賢執導的《悲情城市》成為首部描寫二二八事件的電影[14],並獲得該年度威尼斯影展金獅獎[15]。其他內容涉及到二二八事件的電影,包括1995年由侯孝賢執導的《好男好女》[16]、1999年由林正盛執導的《天馬茶房》[17]、2006年由尹力執導的《雲水謠》[18]、及2009年由亞當·肯恩執導的《被出賣的臺灣》[19]。在電視劇部分,包括公共電視文化事業基金會的《後山日先照》和《燦爛時光》[20][21]、民視無線台的《浪淘沙》[22]、臺灣電視公司的《台灣百合》[23]、大愛電視的《明月照紅塵》[24]、客家電視台的《新丁花開》[25]、三立台灣台的《紫色大稻埕》等作品[26]。
Seamless Wikipedia browsing. On steroids.
Every time you click a link to Wikipedia, Wiktionary or Wikiquote in your browser's search results, it will show the modern Wikiwand interface.
Wikiwand extension is a five stars, simple, with minimum permission required to keep your browsing private, safe and transpare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