流行文化中的二二八事件

来自维基百科,自由的百科全书

流行文化中的二二八事件

流行文化中的二二八事件是指在1947年2月27日至5月16日臺灣發生二二八事件後,各種以二二八事件為主題的藝術創作、流行文化產品等。

文化題材

Thumb
民視無線台電視劇《浪淘沙》女主角丘雅信的原型蔡阿信臺灣歷史上第一位女醫師。二二八事件當時,蔡阿信的許多醫生朋友相繼被抓去槍決,蔡阿信身歷險境中,對國民政府治理下的臺灣深感失望,之後便離開臺灣前往加拿大溫哥華定居。

二二八事件發生後,許多臺灣作家與創作者便停止創作。其中在1947年時,黃榮燦的木刻版畫《恐怖的檢查》發表在《文匯報》上,成為少數直接描繪二二八事件的藝術作品[1]。同一時間,包括臧克家雷石榆陳千武錦連張冬芳林亨泰楊逵吳新榮莊垂勝張李德和、林獻堂、陳逢源李建興等人都曾以詩歌抒發情感。而在二二八事件列為禁忌期間,包括李臨秋作詞、王雲峰作曲的《補破網》,及陳大禹作詞、呂泉生作曲的《杯底不可飼金魚》等歌曲,分別希望在事件發生後能夠共同重建社會[2][3]。而作家吳濁流在1970年出版的自傳小說《無花果》,內容中將自身經歷的二二八事件作為主題[4]

然而在戒嚴時期,許多與二二八事件相關的題材都接連遭到政府禁止。直到解嚴之後,二二八事件才逐漸成為許多人的創作題材。其中在音樂部分[5]柯芳隆的《二二八安魂曲》[6]蕭泰然的《一九四七序曲》等都將二二八事件作為音樂主題[7]。另外重金屬樂團閃靈樂團在《十殿》、《武德》等專輯中,也引用這次事件作為歌曲創作題材[8][9]。許多文學作品也紛紛以此為題,包括吳茗秀的《三郎》[10]楊小娜的《綠島》等作品[11][12]。另外在2014年,Erotes Studio則以二二八事件時期的基隆市為題材,推出首部以臺灣歷史為主題的美少女遊戲《雨港基隆[13]

1989年時,由侯孝賢執導的《悲情城市》成為首部描寫二二八事件的電影[14],並獲得該年度威尼斯影展金獅獎[15]。其他內容涉及到二二八事件的電影,包括1995年由侯孝賢執導的《好男好女[16]、1999年由林正盛執導的《天馬茶房[17]、2006年由尹力執導的《雲水謠[18]、及2009年由亞當·肯恩執導的《被出賣的臺灣[19]。在電視劇部分,包括公共電視文化事業基金會的《後山日先照》和《燦爛時光[20][21]民視無線台的《浪淘沙[22]臺灣電視公司的《台灣百合[23]大愛電視的《明月照紅塵[24]客家電視台的《新丁花開[25]三立台灣台的《紫色大稻埕》等作品[26]

註釋

參考資料

參考書目

外部連結

延伸閱讀

Loading related searches...

Wikiwand - on

Seamless Wikipedia browsing. On steroid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