Loading AI tools
来自维基百科,自由的百科全书
波羅的海防空警備為北大西洋公約組織自2004年3月起對波羅的海三國(愛沙尼亞、拉脫維亞、立陶宛)進行的輪調任務,在當地執行戰機緊急起飛任務,為北約空中防空作業的一部分。
2004年3月29日,波羅的海三國(愛沙尼亞、拉脫維亞、立陶宛)加入北大西洋公約組織,但是因為蘇聯解體之後造成的國家財政困難,因此這三國並沒有足夠資源維持空中武力,此地成為北大西洋公約組織在空防上的一個漏洞。
北約設立之際,整合了各國空中監控、攔截等業務實施加盟國的集體空中防禦體系,稱為北约快速反应警报(NATINADS),並且有快速反應警報機制替所有加盟國提供必要空防情資。有些西歐小國家雖然已經沒有空軍戰機編制,但受惠於NATINADS系統,仍然可取得必要的空防情資。反過來說,在盟邦內的國家即有必要加入這套系統。
為了填補空防缺口,北約各加盟國決定將國內的戰鬥機輪調至此地進行駐防,佈署需要的相關經費則由波羅的海三國支付;自2004年3月30日起,北約各國空軍駐紮於立陶宛希奥利艾机场,以三個月為單位輪調一次,駐防數量為4架戰鬥機以及50到100名地勤人員,任務為對無法識別的飛機進行攔截作業。該任務在2011年之前的佈署費用約為每年220萬歐元,到2015年之後約需要每年350萬歐元。
日期 | 國家 | 部署機種 | 資料來源 |
---|---|---|---|
2004年3月30日 | 比利時空軍 | F-16AM 戰隼 | [1] |
2004年 7月1日 | 丹麥皇家空軍 | F-16AM 戰隼 | [2] |
2004年10月30日 | 英國皇家空軍 | 龍捲風F.3 | [3] |
2005年 1月1日 | 挪威皇家空軍 | F-16AM 戰隼 | [4] |
2005年 3月30日 | 荷蘭皇家空軍 | F-16AM 戰隼 | |
2005年 6月30日 | 德國空軍 | F-4幽靈II戰鬥機 | [5] |
2005年10月12日 | 美國空軍 | F-16CJ 戰隼 | |
2006年 1月1日 | 波蘭空軍 | MiG-29A支點 | [8] |
2006年 3月31日 | 土耳其空軍 | F-16C 戰隼 | [9] [10] |
2006年 8月1日 | 西班牙空軍 | 幻象F-1戰鬥機 | [11] , [9] |
2006年12月1日 | 比利時空軍 | F-16AM 戰隼 | [12] |
2007年 4月1日 | 法國空軍 | 幻象2000C | |
2007年 8月1日 | 羅馬尼亞空軍 | 米格21 槍騎兵C型 | [13] |
2007年 11月1日 | 葡萄牙空軍 | F-16A 戰隼 | [14] |
2007年 12月16日 | 挪威皇家空軍 | F-16AM 戰隼 | [15] |
2008年 3月15日 | 波蘭空軍 | MiG-29A支點 | [16] |
2008年 6月30日 | 德國空軍 | F-4F幽靈II | |
2008年 10月1日 | 美國空軍 | F-15鷹式 | [17] |
2009年1月2日 | 丹麥空軍 | F-16AM 戰隼 | [18] |
2009年5月1日 | 捷克空軍 | JAS 39獅鷲戰鬥機 | |
2009年9月1日 | 德國空軍 | 颱風戰鬥機 | |
2009年11月3日 | 德國空軍 | F-4F幽靈II | |
2010年1月4日 | 法國空軍 | 幻象2000C | |
2010年5月1日 | 波蘭空軍 | MiG-29A支點 | |
2010年9月1日 | 美國空軍 | F-15鷹式 |
Seamless Wikipedia browsing. On steroids.
Every time you click a link to Wikipedia, Wiktionary or Wikiquote in your browser's search results, it will show the modern Wikiwand interface.
Wikiwand extension is a five stars, simple, with minimum permission required to keep your browsing private, safe and transpare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