泗州城遗址,位于江苏省淮安市盱眙县,是中华人民共和国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之一。
泗州城遗址 | |
---|---|
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务院公布 | |
地址 | 江苏省淮安市盱眙县 |
分类 | 古遗址 |
时代 | 唐至清 |
编号 | 7-0157-1-157 |
认定时间 | 2013年3月 |
历史
为了加强对汴渠漕运管理,唐开元二十三年(735年),徙泗州于汴口临淮县,遂改临淮县为泗州城。贞元八年(792年),泗州城就有被水淹的记载。为了防洪,北宋时开始筑城。欧阳修在《先春亭记》中记述,景祐三年(1036年),泗州知州张殿承主持筑城外防洪堤“九千二百尺……,高三十五尺,土石为坚,捍暴备灾。”这次筑堤用人力八万五千个,用米一千三百石。防洪堤筑好后,发挥了较好的作用。
泗州城南临淮水,西靠汴河,唐宋两代是漕运中心,有“水陆都会”之称,据《帝乡纪略》和《泗州志》记述,这里是“北枕清口,南带濠梁,东达维扬,西通宿寿,江淮险扼,徐邳要冲,东南之户枢,中原之要会”,“天下无事,则为南北行商之所必历,天下有事,则为南北兵家之所必争。”泗州直属疆域,东至清河界洪泽九十里,西至五河县潼河口一百二十里,南至盱眙县淮河二里,北至宿迁界梅花道口一百五十里。辖七乡五十三里,计有镇集二十二个,是洪泽地区的政治经济中心。
泗州城旧有东、西两座土城,中隔汴河,有汴河桥相连。明代初期西、南两面护城堤已遭毁坏,仅东、北两面尚存堤址。城墙难抵挡住洪水侵袭,始将二城合一,建成砖石城,周长九里三十步,城墙原高二丈。嘉靖三十六年(1557年),遭倭寇围攻。后加高至二丈五尺。据《泗州志》载,泗州共有五座城门,东、西、北各一门,南面有南门和香花门。香花门是为了迎僧伽大师真身从长安归泗州而特建。为了防洪水侵扰,每座城门都建月城和门楼,城外大水,先堵月门,行人从月城堤上出入。城上建城铺45座,每200户看守一座。城上还建防敌炮台六座。每座城门下都建有水关,香花门与北门水关相对应。宋代有漕船、舟楫出入。明代后期,水关先后淤废。
泗州城内外先后共建有名的桥16座,其中城内有8座:即优龙桥、回龙桥、天梯桥、通会桥(也称汴泗桥)、永宁桥、走马街桥、马家桥、魏家桥。城外8座桥为:东门外板桥,西门外板桥,南门外濯清桥,北门外板桥,新桥、通济桥、胭脂桥、浮桥(横跨淮河,连接泗、盱两地)。泗州城外有护城河,环城皆濠,濠外有堤,濠水相通。因沟濠纵横,不仅桥多,各城门都有吊桥,以利通行。泗州城内外,共有五个集贸市场,十五条大街,三十四条巷道。
泗州城为历代州郡所在地:唐朝淮东节度使、南宋淮南东路宣抚使、明洪武初年置泗州卫、明代和清初期庐、凤、淮、扬、滁、徐的钦差以及监察御使,凤泗兵备道,江北提刑按察使等官署。在城内有州衙、都察院、巡监察院、理刑厅、泗州卫、馆驿、仓廒、课税局、阴阳学及邮传总铺等官衙单位;有儒学署、训导署、学正署、社学、决科书院、龙泉书院、泗水书院等文教建筑;还有漕粮中转的常丰仓等仓储建筑。此外,在泗州城内还有钟、鼓楼各一处,寺、庙、庵、祠等建筑53处,还有坛、堂、亭、阁12处,表、坊、碑、碣等24处,还有唐代建造的灵瑞塔和明远大师塔。
明代泗州十二景:“九岗山形蜿蜒,一字河流环带,对岸盱山耸翠,面城淮水浮烟,瞻柏陵园葱蔚,采莲濠畔芬芳,关内渔舟咏月,堤前商橹吟风,龟壁遥睇砥柱,鹅湖闲泛恬波,普照泛图映日,皇华楼阁临流。”
唐、宋、元、明各代,许多文人墨客,驻足泗州,留下大量脍炙人口诗文。宋代米芾知涟水军,道经泗州,曾留有:“京洛风尘千里还,船头出汴翠屏间”。
明洪武十八年(1385年),朱元璋在泗州城北门外十三里处杨家墩,兴建了规模宏大的明代第一陵——“三祖陵寝”。
金章宗明昌五年(公元1194年)黄河夺淮河下游入海之前,淮河是一条清水河,下游段河床深阔,入海口在涟水县云梯关,潮波可达盱眙以上。宋孝宗乾道五年(公元1169年),楼钥《北行日录》记载:“至洪泽,过渎头,舟胶候潮,潮应,乘风过欧家渡。” 黄河夺淮入海后,大量的泥沙使黄淮汇流处清口以上河段水位抬高,淮水下泄受阻,洼地积水扩大,富陵、万家、泥墩、破釜、白水塘等大小诸湖荡逐渐连成一片,汇成一个较大的湖泊。这是洪泽湖形成的开始阶段。明正德十三年(1518年)成书的《淮安府志》附图可以看出,当时淮河下游湖群虽已开始汇聚拓展,但是湖区淮、湖、运并存的形势依然存在。明正统二年(1437年)夏,河、淮泛涨,泗州城东北陴垣崩,水内注,高与檐齐,泗人奔盱山漂流。明天顺四年(1460年),夏淮水溢,水自北门水关入城,水势高至大圣寺佛座。正德十二年(1517年)夏,淮河发生百年不遇大水,淮水灌泗州,“涨至陵门,遂浸墀陛”.据明代卫前街水尺推算,以上大水年,泗州城内水位海拔高度应在9~10米左右,城内地面水深应在2~3米左右。为了提高城区防洪能力,从正德十二年至万历十八年(1590年),明代先后五次进行修城筑堤。万历四、五年间(1576~1577),巡按御史邵陛命杨化、州守陈永直督修泗州城外石堤,堤长一千四百二十七丈(4566米),高九尺有奇(2.88米),阔一丈有奇(3.2米)。又建水闸于香花门和南门外,以泄城内、堤内积水。泗州城人民为感恩邵陛,除在城内建祠、立碑纪念外,还将此堤命名为邵公堤。明弘治七年(1494年),刘大夏主持治河时,堵塞黄陵冈,修筑太行堤,截断黄水北流各泛道,逼黄水南泛,主要走汴泗、睢泗、涡河入淮,使黄河泥沙在淮河下游淤积日益加重。嘉靖四十四年(1565年),河道总理潘季驯,主持治理黄河、淮河和运河。到隆庆四年(1570年)提出“筑堤束水,以水攻沙”的治河方针,历经十八年,才全面完成从郑州以下至苏北云梯关一线黄河两岸提防。黄河两岸提防形成以后,如《行水金鉴》卷三十九所说:“全河尽出徐邳,夺泗入淮”。黄河失去了在淮北平原多股泛流这一天然“沉沙池”,四分之三的泥沙带到了下游河道和河口淤积,在黄、淮、运交汇的清口一带河身不断抬高。黄河河床高于淮河,黄强淮弱。淮水在清口受阻,下泄不畅,逐渐在洪泽湖一带聚集,湖面越来越宽阔,高家堰原来的土堤就成为山阳(今淮安)、高宝地区的防洪屏障。嘉靖后期和隆庆时期,河患频繁,不断在徐、邳、睢一线决口。洪水横流,加剧淮河负担,每到汛期,淮河水位抬高,常常在高家堰一带决口,不断冲击运河、淮扬和里下河地区,灾害连年不绝。苏北淮阴清口,是黄淮运交汇的地方,为了防止清口淤塞,保证漕运畅通,明清两代推行“蓄清刷黄”政策。多次修筑,加高延长洪泽湖大堤,使洪泽湖水位常保持高于黄河的水位。以全淮之水出清口刷黄济运。万历六年(1578年),潘季驯第三次出任总河时,提出“蓄清刷黄”治河方针,在武家墩以南,越城以北,在原有高家堰土堤基础上,筑了六十里的土堤,切断湖周汊流,抬高洪泽湖水位,使其专出清口刷黄,淮黄合流入海。这时的洪泽湖不仅起着淮河防洪作用,而且变成了拦蓄淮水与济运治黄联系起来了。清初,黄淮下游入海水道淤垫严重,黄水从清口倒灌洪泽湖。万历年间陈应芳《敬止集?论水患疏数》记载:“隆庆三年(1569年),黄淮暴溢,横决高堰,入灌诸湖,遂成巨浸,当数十年所仅见耳!”从此开始了连续水灾年“屈指计之,隆庆五年(1571年)水矣,万历二年(1574年)水矣,四年大水,五年又水矣,以至七年、八年、九年、十一年、十四年、十五年、十七年、十九年、二十一年、二十二年,三年无岁不大水矣!”康熙十五年(1676年),淮河河身由原深6~13米淤浅到1~3米。“清口与烂泥浅尽淤”,“洪泽湖底渐成平陆”。高家堰石工原一丈多高,已淤漫三尺,天然减水坝过水终年不断,共冲出九道河。这时靳辅出任河督,他除奉行潘季驯“蓄清刷黄”,“蓄水济运”政策外,还利用洪泽湖替黄河分洪,实施“减黄助清”办法。从砀山毛城铺至睢宁龙虎山沿黄等处建造了39座减水坝,当黄河暴涨,分水南下入湖,以加大洪泽湖水量,抬高洪泽湖水位,增强御黄能力。康熙十六年(1677年),靳辅主持挑浚清口,开挖张福口等五道引河;接着又培修高家堰堤岸,堵塞各决口,从周桥向南至翟坝接筑土堤二十五里。康熙十九年(1680年),在高家堰洪泽湖大堤上创建六座减水坝。至此,洪泽湖大堤基本定型,北起淮阴老坝头,南至洪泽县蒋坝镇,全长60.1公里。通过靳辅的系统整治,使洪泽湖进一步扩大,洪泽湖已成为一座大型人工湖。据中国科学院地理与湖泊研究所,对康熙十九年淮河大水淹没泗州城后,残留的滨湖砂堤推算,当时洪泽湖水位高达18米左右,湖面积可达4000平方公里左右。
清朝康熙十九年(1680)夏秋,淮河上下游地区,连续70天阴雨,“淮、黄并涨,有滔天之势”“六月,淮大溢,外水灌注如建瓴,城内水深数丈,樯帆往来可手援堞口。嘻,甚矣哉,官若浮鸥,民皆抱木而逃,自是城中为具区矣……。 泗州城沉沒在洪澤湖底並迅速被泥沙掩埋。泗州城沉没后成为河口沉积区,快速淤垫,1870年泗州城地区已经接近现在的地表高度。1938年炸开花园口黄河大堤,造成大片黄泛区,泗州城地区又被淤垫半米以上,形成今天的地形地貌。解放后淮河治理,洪泽湖水位下降并稳定,泗州城又退回到陆地。
1974年江苏省泗洪县水利局调查时,实测南城墙炮台墙顶海拔高程在10.7米左右。现在洪泽湖底平均海拔是10~11米。1978年建成的盱眙淮河大桥,在靠近淮河主河道边的小周滩、二淮河滩及芦苇滩钻探时,在8.1~6.7米高程的地面,遇到大量石块、砖瓦片、烂木料等,这应为泗州城墙及房屋遗迹。再对照《帝乡纪略》所载泗州城廓图,淮河大桥工程部分桩基础,正巧在州城东门附近穿城而过。由此断定,古代泗州城地面高程约为6.7米。1982年,江苏省淮阴市曾对明祖陵地面淤土清理至原始地面进行测量,实测海拔高程为11.57米。据明嘉靖十四年(1535年),总理河道刘天和所测陵地与淮河水面高差,推算明代以前淮河岸边地面高程是6.56米,与淮河大桥钻探得数基本吻合,而淮河水面高程应为4.39米,苏北黄海废黄河口高程为4.5米。
1993年起,江苏省盱眙县和省物探院就开始寻找泗州城,但直到1999年才有了突破,勘探队在淮河乡大桥渔场、沿河村和城根村近6万平方米的范围内进行探测,用磁测、雷达和电法配合人工钻探,终于完整地探明了泗州城城墙位置的所在。除了西南一角仍淹在淮河里,泗州城90%的城址都埋藏在地下,距洪泽湖11公里远。2011年12月30日,公布为江苏省文物保护单位,2013年5月公布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是一座古城遗址。
参考
- 第一、二批(1982年3月重新公布). 江苏省地方志. [2012-04-15].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2-12-04).
- 第三批(1982年3月公布). 江苏省地方志. [2012-04-15].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2-12-04).
- 第四批(1995年4月公布). 江苏文化共享工程. [2012-04-15].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1-09-20).
- 省政府关于公布第五批省级文物保护单位的通知. 中国江苏网. [2012-04-15].[永久失效連結]
- 江苏省人民政府关于公布第六批省级文物保护单位的通知. [2012-04-15].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4-11-12).
- 江苏省人民政府关于公布第七批省级文物保护单位的通知. [2012-04-15].[永久失效連結]
Wikiwand in your browser!
Seamless Wikipedia browsing. On steroids.
Every time you click a link to Wikipedia, Wiktionary or Wikiquote in your browser's search results, it will show the modern Wikiwand interface.
Wikiwand extension is a five stars, simple, with minimum permission required to keep your browsing private, safe and transpare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