法治国
来自维基百科,自由的百科全书
法治國(德語:Rechtsstaat,发音:[ˈʁɛçtsˌʃtaːt] (ⓘ))是一個歐陸法系裡的法律思維的概念,源于德國法学。其核心理念是一個“憲政國家”在行使政府權力時必須受到法律的制約,[1]在普通法系裡,與此相對應的觀念是法治。
在一個法治國裡,國家的力量受制于對當局任意行使公權力的約束,以達到保護公民的權利。法治國裡的公民共享以法律為基礎的公民自由,並可以使用法院。一個國家必須首先是一個法治國才能成為一個自由民主的國家。

词语释意
德国学者一般认为推动法治國概念的运动始于哲學家康德。[2]在学习和了解了18世紀晚期的美国和法国的宪法之后,康德提出了这个“憲政國家”的概念。康德的方法是基於一個國家的成文憲法至高性上的。這种憲法的至高無上性,必須建立在这样一个信念上:一個长久安寧的生活是人民幸福和他們的繁榮的基本條件。或者说,法律存在的目的不是为了管理国家,而是为了人民长久的福祉。康德的學說完全建立在憲政主义和憲政國家基礎上的。也因此,康德指出了憲政的主要問題:“一個國家的憲法最終建立在其公民的道德上,而公民的道德则反过来又取决于這个憲法的好坏。”
法治國一词最早出现于1798年,但直到罗伯特·冯·莫尔在1832-33年间的著作《法治国原则下的德意志警察学》(Die deutsche Polizeiwissenschaft nach den Grundsätzen des Rechtsstaates)才广为人知。[3]
法治國原則
重要的法治國原則包含:
- 依法行政原則
在法治國中,依法行政原則可區分為消極的依法行政及積極的依法行政。 - 權力分立原則
在法治國家中,國家權力應依據不同的作用加以區分,並在法律規定下,不同的國家權力應交由不同的國家機關行使。例如,美國憲法將國家權力區分為行政、立法、司法三權,並交由總統、國會、法院三個國家機關行使,又或者如中華民國憲法,將國家權力分成行政、立法、司法、考試、監察五權。 - 基本權之保障
在法治國中,公民的基本權利應當受到保障。基本權利依其作用可分為要求國家不得侵害之防衛權,例如當國家侵害人民自由時,人民可主張自由權要求國家不得侵害,以及要求國家給付之給付權,例如要求國家給予教育之教育權。 - 法安定性原則
在法治國家中,法律的規範必須穩定,使得人們得以預見自己的行為將發生何種法律效果,始即「法安定性原則」。法安定性原則分為「法明確性原則」以及「信賴保護原則」。- 「法律明確性原則」是指法律構成要件應當明確,使受規範者得以預見。
- 「信賴保護原則」是指人民對於國家之法秩序存有信賴,此一信賴應受到保護,信賴保護此一原則僅在規範變動對人民不利益時始得運用,若規範變動使人民得到利益,則不受信賴保護原則之保護。
- 比例原則
在法治國家中,國家行為對於人民的干預應當符合比例,所謂「不得用大砲打小鳥」。比例原則包含三個子原則:適當性原則、必要性原則、狹義比例性原則。適當性是國家所採取之手段應當有達成目的之可能;必要性是指,對於能達成同一目的之數個手段中,國家應採取傷害最小的手段;狹義比例性是指,手段所帶來的損害不能多於達成目的所帶來的利益。
参考文献
参见
外部連結
Wikiwand - on
Seamless Wikipedia browsing. On steroid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