Loading AI tools
来自维基百科,自由的百科全书
2002年2月1日傍晚,來自中國河南省開封市的天文愛好者張大慶以一台20厘米口徑反射望遠鏡,在鯨魚座發現一顆亮度9等的新彗星,並向國際天文聯會報告;而在日本靜岡縣的天文愛好者池谷薰以一台25厘米口徑反射望遠鏡比他早一個多小時發現。依據國際天文學聯會命名規則,由於二人皆為獨立觀測,且發現時間相差不過24小時,因此他們皆被視為發現者,該彗星以二人姓氏命名,編號為C/2002 C1;另外巴西巴伊亞州薩爾瓦多市的天文愛好者保羅·雷蒙多(Paulo Raymundo)也獨立發現此彗星,但因為已超過24小時,因此不獲IAU的認可。
該彗星於2002年3月18日過近日點,最亮時亮度約3.5等;後經觀測計算得出該彗星公轉週期為366.51年,預計下一次通過近日點的時間將在2362至2363年之間。據史載,在1661年2月上旬的夜空,曾出現一顆異常壯觀的彗星,有學者認為這是池谷-張彗星的上一次回歸,其後並得到證實。
江蘇「吳江縣志」卷十五載
「星:順治十八年正月初四(1661年2月2日)夜,彗星見東南,指西北」
江蘇「璜涇志稿」第七卷記錄
「星;世祖順治十八年正月初八(1661年2月6日),彗星見,自東南掃至西北」
日本東亞天文學會的中野主一最初認為,它上一次回歸可能於1532年發生,及後否定這個說法,改為支持1661年的觀點。除中國的記錄之外,波蘭天文學家赫維留(Johannes Hevelius)也曾對1661年出現的光亮彗星作記錄[1]。由於該彗星受到天體引力的攝動,其公轉週期也從341年變為現時的367年。該彗星得到週期彗星編號“153P”,成為擁有正式編號的週期彗星(见周期彗星列表)中,唯一一顆公轉週期超過200年的彗星。
埃德蒙·哈雷認為1532年大彗星與1661年大彗星(C/1661 C1)是同一顆彗星。根據他的預測這顆彗星本應在1788年或1789年左右再次出現,但是彗星並沒有出現[2]。早在1781年,皮埃爾·梅尚就駁斥了當時盛行的理論,認為這兩顆彗星不是同一個物體。池谷-張彗星在2002年出現時,根據初步計算顯示它可能是1532年彗星回歸。然而,科學家確定了更精確的軌道元素後,確定這種說法是站不住腳的[3]。最終天文學家證明池谷-張彗星就是1661年大彗星(C/1661 C1)。中野主一和馬斯登認為池谷-張彗星和1532年大彗星似乎有所關聯。它們可能是同一顆彗星的兩個碎片,其中1532年大彗星是彗核的主要部分。隨著1532年大彗星的回歸(預計在 21 世紀末),這一假設可能會得到證實。
2002年3月至4月期間,卡西尼號太空船可能偵測到彗星尾部的質子,這些數據顯示彗尾長度超過7.5個天文單位,是迄今為止探測到的最長彗尾[4]。
Seamless Wikipedia browsing. On steroids.
Every time you click a link to Wikipedia, Wiktionary or Wikiquote in your browser's search results, it will show the modern Wikiwand interface.
Wikiwand extension is a five stars, simple, with minimum permission required to keep your browsing private, safe and transpare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