水上苦竹寺
来自维基百科,自由的百科全书
来自维基百科,自由的百科全书
水上苦竹寺草創於乾隆十五年(1750年)[1][2]。寺名由來有兩種神話:一說佛祖在寺前外圍柳樹幹題詞「柳樹茂盛一片林,茫茫散野無人耕,苦修金色觀音竹,十多餘年護眾生」,住僧取第三句頭尾兩字作寺名;另一說為乾隆修建時,取材福建省的福杉浮現「柳子林、苦竹」字樣,而據此命名[3]。
此寺觀音像原由水上庄崎子頭(古名「內溪洲庄」)村民黃乾所奉祀。乾隆五十一年(1786年),林爽文事件時,天地會侵攻內溪洲庄,恐慌的庄民紛拜觀音祈禱佛佑,待莊勇抵抗多日後,天地會撤退,於是民眾感恩神護,鄉耆黃政、黃山海、黃枝蓮等倡議於水上鄉柳子村45號現址重建。[4][5]
咸豐八年(1858年),寺宇傾圮,由嘉義街紳士郭海捐資配合庄民募資重修[4][5]。日治時期明治卅七年(1904年)水堀頭區區長黃靖卿與附近信徒募得1600圓進行重修,但後來明治卅九年(1906年)3月17日發生的梅山大地震導致苦竹寺嚴重受創,黃靖卿再次發起募款,募得2千多圓後於明治四十二年(1909年)再次重修[6]。
1966年開始重建,至1978年完成重建[7]。建物分兩進,前殿主祀觀音,後殿供三寶佛[4][7]。大殿兩側有寮房、客廳、倉庫等,皆是平房建築[7]。今占地約一公頃[3]。
1960年代改建時,於大殿地下處挖掘出一尊底座刻有「康熙壬子年」的虎爺像[1]。
寺方在1960年代改建時也將一對龍柱、一對石獅、石碑等古物置於寺內露天迴廊中[1]。鄉老傳說這對石獅常在晚上到廟前廣埕蹓躂,但一隻的腳在修廟時撞壞[4]。1979年記者張潔珍報導這造型的石獅頗具趣味,她在璿宿上天宮、定光佛廟有見過類似的,此母獅雖已風化十分嚴重,不過幼獅尚存[2]。至1988年時新聞時,幼獅已失蹤多年[1]。
安置在寺身右側、以狻猊為外貌的金紙爐為咸豐二年(1852年)所製[7]。尺寸高一百零五公分、長一百公分、寬七十五公分[8]。過去廟牆有洞相通,前往拜拜的信眾就將金紙丟進,今已停止使用,洞也封閉[7]。一旁有乾隆四十二年(1777年)的古碑[4]。爾後,此狻猊金爐及寺方的獅首缽式平底爐、獅首缽式三足爐經雲林科技大學教授曾永寬團隊考據和科學檢驗,證實為葉王的漆陶作品,在2018年10月3日完成公告為嘉義縣文化資產一般古物[9][10]。
在地方信仰地位上,苦竹寺與嘉義市東區的彌陀禪寺、嘉義縣番路鄉半天岩紫雲寺並稱為嘉義城外三大古剎[5]。
苦竹寺也是柳林村民共同信仰中心[3]。農曆二月十九觀音菩薩聖誕,會於柳林、柳鄉二村進行遊庄,此外農曆元月初一至三日與浴佛節皆有祭祀活動[7]。
1973年5月30日,當寺旁在興建水池時,廟柱與壁畫的龍出現不明紅色液體,引起各地群眾認為是龍出血的神蹟而前往,警方調查是鋼筋銹水[12]。
Seamless Wikipedia browsing. On steroids.
Every time you click a link to Wikipedia, Wiktionary or Wikiquote in your browser's search results, it will show the modern Wikiwand interface.
Wikiwand extension is a five stars, simple, with minimum permission required to keep your browsing private, safe and transpare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