Loading AI tools
来自维基百科,自由的百科全书
毛伯温(1482年—1545年),字汝厲,號東塘,江西吉水人,明朝政治人物,同進士出身。正德戊辰進士,嘉靖朝官至兵部尚書。
毛伯温祖籍江南東道三衢(今浙江),宋初,其先在吉州为官,定居于吉水县。正德二年(1507年),毛伯温中江西乡试第三十七名举人,次年联捷戊辰科会试第一百八十九名,三甲三十四名进士,初任浙江绍兴府推官。正德六年(1511年),擢河南道监察御史,先后巡按福建、河南。
世宗登极,清理正德弊政,伯温上疏请斩宦官同党萧敬,中官屏气。嘉靖元年(1522年),任大理寺丞,升都察院右佥都御史,巡抚宁夏。因“李福达案”牵连,被削职归里。嘉靖十一年(1532年)九月,官复原职,理都察院事。次年,进左副都御史。不久又因赵府宗人祜椋讦攻而解官。[1]
嘉靖十五年(1536年)冬,礼部尚书夏言疏言安南多年不贡,请求出兵讨伐。于是推毛伯温为右都御史,与咸宁侯仇鸾协同治兵待命。毛伯温以父丧推辞,朝廷不许。次年五月到达京师,上呈方略六事。此事,安南世孙黎宁派遣陪臣郑惟僚等控诉莫登庸弑逆,请明廷兴师复仇。世宗疑其不实,下令暂缓出师,并敕两广、云南守臣核实后上报,而命伯温协理都察院事。御史何维柏疏请放伯温终制,世宗不许。伯温则引疾不出,直到守丧期满方才视事。[2]
嘉靖十六年(1538年)冬,迁工部尚书。嘉靖十七年(1539年)春,黔国公沐朝辅等以莫登庸已上降表为由,请求宽免其罪,并批准入贡,廷议不可。于是改毛伯温兵部尚书兼右都御史,准备领兵南下。然而世宗以用兵事重,征讨之意并不坚决,特欲以威服之。朝论也多主不应兴师。朝制下发数月,两广总督侍郎张经称,须兵三十万,饷百六十万石。钦州知州林希元则极言登庸易取,请求即日出师。兵部尚书张瓒本即无所策划,于是又请廷议。世宗不悦,出师之事复止。命毛伯温仍协理都察院事。[3]
此時,莫登庸害怕明廷征讨,数次上表请降。世宗本欲借此招抚,于是派侍郎黄绾招谕。黄绾多有要求,世宗怒,将其罢官,又下廷议,众臣皆言应该征讨。嘉靖十八年闰七月,世宗命毛伯温、仇鸾南征。毛伯温等到达广西,会同总督张经,总兵官安远侯柳珣,参政翁万达、张岳等议,征集两广、福建、湖广官兵十二万五千余人,分三哨,自凭祥、龙峒、思陵州入安南,以奇兵两支为声援,又檄云南巡抚汪文盛帅兵驻莲花滩,也分兵三路进军。部署方定,仇鸾因罪召还,以柳珣代替。嘉靖十九年秋,毛伯温等进驻南宁,将檄文发往安南。莫登庸大惧,请降。毛伯温承制受降,宣天子恩威,纳其图籍。回报京师,世宗非常满意,诏改安南国为安南都统使司,以莫登庸为都统使,世袭。毛伯温受命一年有余,不发一箭即平定安南,论功加太子太保。[4]
嘉靖二十一年(1542年)正月,毛伯温还朝,仍理院事。边关数度有警,伯温请筑京师外城。十月,兵部尚书张瓒病卒,伯温代理其职。张瓒贪腐渎职,伯温上疏建言边防二十四事,整饬军纪,革除冗员。[5]
次年二月,世宗南巡承天府。诏毛伯温总督宣、大、山西军务。不久,遴选宫僚,加兼太子宾客。大同管辖的镇边、镇川、弘赐、镇河、镇虏五堡,相距二百余里,距离蒙古营帐极近。此前,巡抚张文锦因筑堡招致兵乱,此后即无人再敢倡议重修。毛伯温道:“变所由生,以任用匪人,非建议谬也。”最终将五堡重新营建,募军三千防守。以此功,加太子少保。[6]
嘉靖二十三年(1544年)秋,顺天巡抚朱方以秋防结束为由请求撤兵。不久,蒙古入侵,直逼近畿。世宗震怒,总督翟鹏遣戍,朱方杖死。御史舒汀揭发,朱方仅仅建议撤蓟兵,而撤宣、大,则是毛伯温与职方郎韩最之罪。世宗于是削伯温籍,杖韩最八十,遣戍极边。毛伯温归里,后背发疽而卒。穆宗即位,厚赐抚恤。天启初年,追谥襄懋。[7]
曾祖父毛敘倫,贈兵部员外郎。祖父毛超,官广西府知府。父毛榮,举人,官浙江布政司经历。母楊氏,封宜人[8]。弟伯洪、伯淳、伯滋、伯渊[9]。
毛伯溫工詩,有《毛襄懋集》18卷、《东塘诗集》10卷及《毛襄懋奏议》20卷。
《明史》评价毛伯温“气宇沉毅,饮啖兼十人。临事决机,不动声色。”[10]
毛伯溫出征安南前,世宗親做詩相贈[11]:
Seamless Wikipedia browsing. On steroids.
Every time you click a link to Wikipedia, Wiktionary or Wikiquote in your browser's search results, it will show the modern Wikiwand interface.
Wikiwand extension is a five stars, simple, with minimum permission required to keep your browsing private, safe and transpare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