Loading AI tools
来自维基百科,自由的百科全书
比里·帕侬荣(泰语:ปรีดี พนมยงค์,皇家轉寫:Pridi Phanomyong,IPA:[priː˧.diː˧ pʰa˦˥.nom˧.joŋ˧],1900年5月11日—1983年5月2日),又名鑾巴立·玛奴探,泰國政治家,第八、九、十任泰国总理,是第七位泰國总理。漢名陳嘉祥、陳璋茂。[1]
帕侬荣的父亲是個稻米批發商人,拥有華人和暹羅人的血統,而母亲是暹羅人。曾祖父陳盛于(Tan Nai Kok)出生于廣東潮州府澄海县上華鎮下陳村(现广东汕头市澄海区),在拉玛二世在位時移民到暹羅。[2][3]帕侬荣生於泰國古都阿瑜陀耶城。
他是暹罗1920年首批留法学生,获得巴黎大學法學博士和一个经济学高级学位。他在巴黎留法学生中深孚众望,先后被选为暹罗在法留学生联合会秘书和主席。他受法国空想社会主义和孙中山三民主义思想影响较深,是暹罗传播西方民主思想的先驱。
1927年,帕侬荣等人在巴黎創建了暹羅人民黨(Khana Ratsadon,又稱民黨),民黨分帕侬荣为首的“文治派”(左翼)和披耶帕凤上校为首的“军事派”(右翼)。1932年6月24日披耶帕凤上校为首的人民黨“军事派”发动不流血政变,成立了临时军政府,并发表了帕侬荣起草的政变宣言,宣布民黨为合法政党,要以民主政府取代君主专制政府。6月27日拉玛七世被迫签署了由帕侬荣主持订制的临时宪法,帕侬荣在披耶·玛奴巴功內閣中任职并参加九人制宪委员会编制永久宪法。1933年帕侬荣提出的20点经济计划被总理披耶·玛奴巴功为首的保皇派称为“共产党人计划”,4月1日披耶·玛奴巴功改组内阁,帕侬荣被逐出内阁,4月12日前往法国。
1933年6月20日披耶帕凤再次发动政变,推翻披耶·玛奴巴功政府,组成新的立宪政府。1934年帕侬荣回国任披耶帕凤政府的內務部長,1935-1937年任外交部长,1938年任财政部长。外交部长期间帕侬荣与12个国家签署条约废除了自拉玛四世以来的不平等条约,泰国收回法律管辖和税收主权。
銮披汶·颂堪政府时期,帕侬荣作为财政部长主张抗日,反对銮披汶·颂堪的亲日政策,两人的友谊逐渐破裂。1942年1月25日,銮披汶·颂堪对英美宣战,帕侬荣拒绝签字。1944年帕侬荣辞去财政部长,担任游学在瑞士的拉玛八世国王的摄政。日本投降后,帕侬荣作为摄政,公布了和平宣言,宣称“宣战非法和无效”,否定了銮披汶·颂堪政府和日本的所有协议。1945年12月拉玛八世回国,帕侬荣从摄政位子上退下,担任顾问。1946年组建了职联党,在8月的大选中囊括了189个席位中的的49席,成为第三大党。
二战后,帕侬荣出任三届泰国总理(1946年3月24日~6月3日,1946年6月8~9日,1946年6月10~20日)。1947年11月8日发生军事政變,他在英国和美国特工的帮助下逃到新加坡,随后避難中國,僑居21年,1970年移居巴黎。1983年5月2日在巴黎逝世,終年82歲。
泰国法政大学(Thammasat University,即淡马锡大学)由帕侬荣在1934年创建。
Seamless Wikipedia browsing. On steroids.
Every time you click a link to Wikipedia, Wiktionary or Wikiquote in your browser's search results, it will show the modern Wikiwand interface.
Wikiwand extension is a five stars, simple, with minimum permission required to keep your browsing private, safe and transpare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