Loading AI tools
来自维基百科,自由的百科全书
《歌唱祖国》是由王莘于1950年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庆期间作曲、填词创作的歌曲,為中国大陆的一首爱国歌曲。多年以来,《歌唱祖国》在中国重大国务活动、外事活动、检阅活动中被作为礼仪曲、开场曲或尾声结束曲多次演唱,被称为“第二国歌”[1]。
《歌唱祖国》创作于1950年9月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庆前夕,当时王莘从天津到北京出差,路过北京天安门广场,看到人们在为国庆一周年做准备,受到节日气氛的感染而产生了创作的冲动,随后在返回天津的列车上写作初稿。歌词首句“五星红旗迎风飘扬”即来自王莘对中华人民共和国开国大典的印象。[2]王莘在《歌唱祖国》发表前曾經征求各方面的意见,将词曲交由天津市音乐工作团排练演唱,并且亲自到訪南开大学、天津炼钢厂、天津纺织厂和天津铁路机务段教授演唱。
王莘最初想将《歌唱祖国》投稿在《天津日报》上,希望在国庆节那天刊载,但因报纸版面有限而未果。《大众歌选》的责任编辑张恒在得知此曲后,在杂志第三集的首篇位置发表了《歌唱祖国》[3],这是这首歌第一次面世,逐渐在华北地区的工人和学生中间流行开来。1951年9月12日,时任政务院总理周恩来签发了中央人民政府令,要求在全国传唱《歌唱祖国》。同年9月15日《人民日报》在显著位置发表了《歌唱祖国》歌谱,并公布了《中央人民政府文化部关于国庆节唱歌的通知》,规定在这一年国庆节时,除唱国歌外,以《歌唱祖国》和《全世界人民心一条》为全国普遍歌唱的基本歌曲[4]。
该歌曲采用欧洲凯旋式进行曲的模式与中国民族音乐风格中的颂歌模式相结合的写作手法。曲调由F大调组成,以四分音符为一拍。完整版共有三段,分别由主歌、辅歌、主歌再现组成。即:主歌四句、辅歌六句、主歌再现四句反复两句。[5]
《歌唱祖国》自1950年诞生以来有多个版本。包括1950年王莘创作的原版、1965年《东方红》合唱版、1968年文革版《歌唱社会主义祖国》、2008年奥运会上杨沛宜录音、林妙可演绎的版本,奥运后发行的林妙可版本等。
王莘曾根据诗人艾青提出的建议,对歌词作出修改:将原來的“五千年文化辉煌灿烂”改为“独立自由是我们的理想”,将原來的“我们战胜了一切苦难,我们把敌人赶出边疆”改为“我们战胜了多少苦难,才得到今天的解放”。 回顾《歌唱祖国》诞生60多年来的历程,除了第一句“五星红旗迎风飘扬”以外,唯一没有被改动过的几句歌词就是“越过高山,越过平原,跨过奔腾的黄河长江”。[6]
自1951年起,《歌唱祖国》一直是中央人民广播电台《新闻和报纸摘要》、《全国新闻联播》以及部分少数民族语言新闻节目的开场音乐,经过5次调整)[7],同时也是第一套节目(1980年-2003年使用)、第二套节目经济之声(1980年至今,现在于星期二凌晨0:00后播放)、第四套节目2003年改版为都市之声前[8]和第七套华夏之声(1992年-2002年)的结束曲[8],一些地方的广播电台也会采用这首歌作为广播开始曲或结束曲(例如新疆人民广播电台)。
《歌唱祖国》歌曲雄壮有力,成为了中国各种重大活动的礼仪曲、开场曲或者结束曲。由于《歌唱祖国》经常被用做升国旗仪式的国旗入场用曲,也被称为“第二国歌”。在与其他国家军乐团交流时,《歌唱祖国》也作为重要曲目(如作为结束曲)合奏。
Seamless Wikipedia browsing. On steroids.
Every time you click a link to Wikipedia, Wiktionary or Wikiquote in your browser's search results, it will show the modern Wikiwand interface.
Wikiwand extension is a five stars, simple, with minimum permission required to keep your browsing private, safe and transpare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