Loading AI tools
来自维基百科,自由的百科全书
李密(224年—287年),又名虔,字令伯,三國蜀漢犍為郡武陽縣(今四川省眉山市彭山区)人。蜀汉、西晋官员。在晉官至汉中郡太守。
李密幼年丧父,母亲改嫁,思念父母的李密因而得病,只因祖母劉氏抚养才得長大成人。李密虽从小境遇不佳,但十分好学,师从于谯周门下,專攻《春秋左氏傳》,亦博览五经,亦有涉獵其他書籍,才思敏捷而有辯才,譙周門人將陳壽與他比作孔子門生子游、子夏[1][2]。早年曾任蜀益州從事、尚书郎、大将军主簿及太子洗馬,更曾經數次出使東吳,並得東吳君臣稱許[3][4]。
對於撫育他成人的祖母,李密亦以盡孝見稱,劉氏患病時他都會盡心照顧,衣不解帶,膳食和湯藥都先嚐過才給劉氏吃,期間亦不免擔心得哭泣哀嘆。炎興元年(263年),蜀漢亡,鄧艾因其名聲而請他任自己的主簿,又寫信招他見面,但李密都一概不應。及至後來州郡(比如益州刺史董榮)再來徵命,李密仍然為了奉养祖母,而拒絕出仕,只在有閒暇時講學授徒。泰始三年(267年),晋武帝立太子,下诏徵召李密入朝當太子洗马,李密於是作《陳情表》向晉武帝陳述因由,其言辭懇切,感人至深,終得晋武帝恩许,不再逼召他出仕,更賜他奴婢二人,又命郡縣資給劉氏的膳食[5][6]。
後來劉氏去世,朝廷待李密為其守喪後再召李密出任太子洗馬。李密到洛陽後,與張華見面時曾言及蜀漢後主劉禪及丞相諸葛亮,他將刘禅在蜀地的成敗比喻為如同齐桓公,其言談亦得張華稱善[7]。後轉尚書郎及溫令。河內溫縣是晉皇室河內司馬氏的故鄉,而諸王路過溫縣時都會向縣府索要物品,令當地官民都感困擾。李密上任後,上引漢高祖劉邦過故鄉沛縣時禮敬老幼,不要當地供給物品的往事嚴正拒絕要求。最終日後諸王過縣都不敢再這樣做,但李密的正直公正就只有隴西王司馬泰對其敬重友善,其他貴族外戚都忌憚他。另一方面,李密討厭他的從事,曾經和人說:「慶父不死,魯難未已。」正以慶父比從事。從事將這事上奏司隸校尉,不過因著李密治縣勤勉,都不怪罪。李密後轉益州大中正。因著自己的才能,李密常常也想升入朝廷中樞內,然而他於朝中無援,還是未能如願,只改任漢中太守。李密在晉武帝為他於東堂舉行的送行宴會中受詔賦詩,但卻在末段將不滿之情溢於詩句中,寫:「人亦有言,有因有緣。官無中人,不如歸田。明明在上,斯語豈然!」晉武帝聞而忿怒,因此被都官從事上奏免去其官職。後李密於家中去世,享年六十四歲。[8][9]
李密除了為祖母盡孝而知名外,《華陽國志》亦記載李密性格正直誠實,且李密與王崇、壽良、陳壽、李驤及杜烈幾位蜀漢舊臣都有深交,入晉後亦被視為梁益二州才俊的代表。不過除了王崇外其餘五人間的關係都不能夠維持至終,在壽良、李驤及陳壽互相批評對方之時,李密亦公允地評價他們的得失並且嚴厲批評他們,又常常說:「吾獨立於世,顧景為疇,而不懼者,必無彼此於人故也。」
李密作品已知有《述理论》十篇,內容為論中和仁義儒學道化之事,但已遗失,其作品流传至今的仅有《陈情表》和《赐钱东堂诏令赋诗》一章。
其《陳情表》一文,安子順將之列為抒情文三大傑作之一,認為「讀李密《陳情表》而不流淚者,其人必不孝」。
李密有六子,被稱為「六龍」[10]
[编]
Seamless Wikipedia browsing. On steroids.
Every time you click a link to Wikipedia, Wiktionary or Wikiquote in your browser's search results, it will show the modern Wikiwand interface.
Wikiwand extension is a five stars, simple, with minimum permission required to keep your browsing private, safe and transpare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