Loading AI tools
中国民主人士、社会活动家、抗战人士、教育家 来自维基百科,自由的百科全书
李公樸(1902年11月26日—1946年7月12日),原名李永祥、號晉祥,後改名公樸,號什如,筆名長嘯。原籍江蘇武進,生於江蘇淮安。中国社會教育家,中国民主同盟的发起人和领导人之一。
1902年生於江蘇淮安,家境貧困,曾在鎮江當過學徒。先後就讀於鎮江潤州中學、武昌文華大學附中,1925年入滬江大學學習,受孫中山革命民主主義和新文化運動的影響,于1925年加入中國國民黨。五卅运动中,代表沪江大学学生团体参加上海学联,任工人科长。1926年初,李公樸离开学校,赴广州任职于国民革命军东路前敌总指挥部政治部。1927年5月,任国民革命军东路前敌总政治部沪宁路属党政特派员。后不满国民党“清党”,李公樸离开军队。1928年8月赴美国俄勒岡州雷德大學(现译作里德学院)政治系學習。1930年夏,李公樸毕业后,自费赴纽约和欧洲考察。全面考察了美国和欧洲的民主制度及社会面貌,写了大量国外通讯,向国人介绍和评价西方的民主制度。1930年冬,经欧洲归国。[1]
归國后,李公樸任環球新聞社社長。创办媒体和社会教育实体,开办读者专栏、平民图书馆、业余补习学校、出版文化及进步书籍等。1932年出版《申報月刊》、《申報年鑑》,並創辦《申報》業餘婦女補習學校與《申報》流通圖書館,1933年創辦《申報》業餘補習學校。1934年11月10日與共产党员柳湜、艾思奇在上海共同創辦《讀書生活》半月刊。1936年,与邹韬奋等人共同創辦讀書生活出版社,當選為全國各界救國會聯合會執行委員、常務委員。他發表宣言,提出“停止一切內戰”,“釋放一切政治犯”。1936年11月23日,國民政府以“危害民國”的罪名,逮捕了救國會領導人沈钧儒、李公樸、章乃器、鄒韜奮、史良、王造時、沙千里等七人,史稱“七君子事件”。抗日战争爆發後,1937年7月他们被釋放出獄。[1]
1937年12月,李公樸在武漢與鄒韜奮、沈鈞儒、陶行知一起創辦《全民抗戰》三日刊,建立全民通讯社。发起文化救亡运动、组织文化界救国会。1937年,任第二战区民族革命战争战地总动员委员会委员和宣传部长。1937年底,應閻錫山邀請,任山西民族革命大學副校長。1938年11月,赴延安参观,会见了毛泽东及其他中共中央领导人。在中国共产党支持下,李公樸组建“抗战建国教学团”,在晋察冀边区、晋冀鲁豫边区培训抗日宣传人员。[1]提出“停止内战、开放民众组织、释放一切政治犯”、特别是“迅速建立民族统一战线”等重大政治主张。1941年,李公樸到达雲南昆明,在昆明組織“青年讀書會”,出版《青年周刊》。1942年,在昆明创办創辦北門書屋,傳播馬列主义思想;1943年創辦北門出版社。1944年10月,中国民主同盟云南省支部在昆明成立,李公朴当选支部执行委员。1945年10月1日當選中国民主同盟中央執行委員,还兼任中国民主同盟民主教育委员会副主任委员。他还担任中国人民救国会中央委员。[1]
抗战胜利后,反对独裁统治、建立和平民主的新中国,发表和出版了大量民主教育、民主生活的著作,“从世界看中国”提出“人民才是原子弹”的哲学观点。1946年1月與陶行知在重慶創辦社會大學,宗旨是“人民創造大社會,社會變成大學堂”,李公樸任副校長兼教務長。1946年2月10日發生“校場口事件”,大会主席团成员、大会总指挥李公樸當場被打得頭破血流。同年5月,李公樸在伤愈后自重庆返回昆明。1946年7月11日,李公樸在昆明大興街學院坡被开枪行刺,于7月12日凌晨在云南大学医院因抢救无效逝世,年僅44歲。[1]后安葬于国立西南联合大学(现昆明云南师范大学)。
著有《華北敵後-晉察冀》、《全民動員論》、《青年之路》、《抗戰教育的理論與實踐》、《走上勝利之路的山西》等。
Seamless Wikipedia browsing. On steroids.
Every time you click a link to Wikipedia, Wiktionary or Wikiquote in your browser's search results, it will show the modern Wikiwand interface.
Wikiwand extension is a five stars, simple, with minimum permission required to keep your browsing private, safe and transpare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