Loading AI tools
来自维基百科,自由的百科全书
《时报》,是清朝末年至民國時期的一份中文報紙。于1904年6月12日创刊于上海,是保皇改良派在戊戌政变后创办的第一份报纸。名义上请日人宗方小太郎担任发行人,实际主持创办人是狄楚青。创刊初期,康有为弟子罗孝高担任总主笔,报纸成为康、梁在国内重要喉舌。
时报对报刊业务的改革有重要影响,开辟《时评》栏,配合当天要闻发表短评,此属《时报》首创。在版式和版面上,《时报》打破以往书本式报刊的惯例,首创今天这种“对开报纸、分为四版、两面印刷”的现代型版式。
《时报》何为而作也?记曰,君子而时中。又曰博博渊泉而时出之。故道国齐民,莫贵于时。此岂惟中国之教为然耳;其在泰西,达尔文氏始发明物竞天择优胜劣败之公理,而斯宾塞以适者生存一语易之。不适焉者,或虽优而反为劣;适焉者,或虽劣而反为优,胜败之林在于是矣。是故狐貉诚暖,不足以当暑;湘葛云丽,不足以御冬。与时不相应,未有不敝焉者也。今之中国,其高居于权要伏处山谷者,既不知天下大势,谓欲抱持数千年之旧治旧学,可以应今日之变,则亦既情见势继,蹙然如不可终日矣。于是江湖恢奇少年路路之士,其泰西各国之由何途而拨乱,操何业而致强也,相与欲之,奔走焉,号呼焉,曰吾其若是!夫彼之所以拨乱而致强者,谁曰不然,而独不知与吾辈之时代果有适焉否也。孔子曰:过犹不及。不及于时者磋跎荏苒,日即腐败,而国遂不可救;过于时者,叫嚣狂掷,终无一成,或缘是以生他种难局,而国亦遂不可救。要之,亡国之咎,两行均之。若夫明达沈毅之士,有志于执两用中,为国民谋秩序之进步者,盖亦有焉矣。顾亦于常识不足,于学理不明,于是势不审,故言之不能有故,持之不能成理。欲实行焉,而怅怅不知所适。纵奋发以兴举一二事,又以误其方略而致失败者,项相望也。则相与惩焉,不复敢齿及变革。呜呼!全国中言论家政治家,种类虽繁,究其指归,不出于此三途。耗矣哀哉!今日千钧一发之时哉!同人有怵于此,爱创此报,命之曰《时》,于祖国国粹,固所尊重也,而不适于当世之务者,束阁之。于泰西文明,固所崇拜也,而不适于中国之程度者,缓置之。而于本国及世界所起之大问题,凡关于政治学术者,必竭同人邀识之所及,以公平之论,研究其是非利害,与夫所以匡救之应付之之方策,以献替于我有司而商榷于我国民。若夫新闻事实之报道,世界舆论之趋向,内地国情之调查,政艺学理之发明,言论思想之介绍,茶余酒后之资料,凡全球文明国报馆所应尽之义务,不敢不勉,此则同人以言报国之微志也。虽然,西哲亦有言,完备之事物必产于完备之时代。今以我国文明发达,如彼其幼稚也,而本报乃欲窃比于各国大报馆之林,知其无当矣。跬步积以致千里,百川学以放四海,务先后追随于国家之进步,而与相应焉,斯乃本报所日孜孜也。吾国家能在地球诸国中占最高之位置,而因使本报在地球诸报馆中,不得不求占最高之位置,则国民之恩我无量也夫!国民之恩我无量也夫!
- 第一 本报论说,以公为主;不偏徇一党之意见。非好为模棱,实鉴乎挟党见以论国事,必将有辟于亲好辟于所贱恶,非惟自蔽,抑其言亦不足取重于社会也,故勉避之。
- 第二 本报论说,以要为主。凡所讨论,必一国一群之大问题。若辽豕白头之理想,邻猫产子之事实,概不置论,以严别裁。
- 第三 本报论说,以周为主。凡每日所出事实,其关于一国一群之大问题,为国民所当后意者.必次论之。或著之论说,或缀以批评,务献刍荛,以助达识。
- 第四 本报论说,以适为主。虽有高尚之学理,恢奇之言论,苟其不适于中国今日社会之程度,则其言必无力而反以滋病,故同人相勖,必度可行者乃言之。
- 第五 本报纪事,以博为主。故于北京天津金陵,均置特别访事;其余各省皆有坐访。又日本东京置特别访事二员,伦敦、纽约、旧金山、芝加哥、圣路易各一员,其余美洲澳洲各埠皆托人代理。又现当日俄战事之际,本馆特派一观战访事员随时通信。又上海各西报,日本东京各日报及杂志.皆购备全份,精择翻译。欧美各大日报,亦定购十余家备译。务期材料丰富,使读者不出户而知天下。
- 第六 本报纪事,以速为主。各处访事员,凡遇要事,必以电达,务供阅者先睹之快。
- 第七 本报纪事,以确为主。凡风闻影响之事,概不登录。若有访函一时失实者,必更正之。
- 第八 本报纪事,以直为主。凡事关大局者,必忠实报闻,无所隐讳。
- 第九 本报纪事,以正为主。凡攻汗他人阴私,或轻薄排挤,借端报复之言,概严屏绝,以全报馆之德义。
- 第十 本报待置批评一门,凡每日出现之事实,以简短隽利之笔评论之。使读者虽无暇遍读新闻,已可略知梗概,且增事实之趣味,助读者之常识。
- 第十一 本报每张附印小说两种,或自撰,或翻译.或章回,或短篇,以助兴味而资多闻。惟小说非有益于社会者不录。
- 第一十二 本报设报界舆论一门,凡全国及海外,所有华文报章共六十余种,本报悉与交换。每日择其论说之佳者,撮其大意叙述之,使读者手一纸而各报之精华皆见焉。此亦各报馆之通例也。
- 第十三 本报设外论撷华一门,凡东西文各报之论说批评,其关于我国问题及世界全局问题者,则译录之,如报界舆论之例。
- 第十四 本报设介绍新著一门,凡新印各书,每礼拜汇录其目,及出版局名,定价数目,其善本加以评论,以备内地学者之采择。
- 第十五 本报设词林一门,诗言文词之尤雅者随录焉。
- 第十六 本报设插画一门,或寓意讽事,或中外名人画像,或各国风景画,或与事实比附之地图,随时采登。
- 第十七 本报设商情报告表一门,上海各行市价,专员采访,详细记载,外埠亦摘要随录。
- 第十八 本报设口碑丛述一门;其有近世遗闻轶事,虽属过去,亦予甄录,以供史料而资多识。
- 第十九 本报设谈瀛零拾一门,凡世界之奇闻琐记,足以新我辈之耳目者,亦间录焉。
- 第二十 本报于京钞及官私专件,取材务博,别裁务精,要者不遗,蔓者不录。
- 第二十一 本报编排,务求秩序。如论说、谕旨、电报及紧要新闻,皆有一定之位置,使读者开卷即见,不劳探索。其纪载本国新闻以地别之;外国新闻,以国别之。
- 第二十二 本报编排,务求显醒。故一号、二号、三号、四号、五号、六号字模及各种圈点符号,俱行置备。其最要紧之事则用大字,次者中字,寻常新闻用小字。用大字者,所以醒目也;用小字者,求内容之丰富也。论说批评中之主眼,新闻中之标题,皆加圈点以为识别。凡以省读者之目力而已。
- 第二十三 本报遇有紧要新闻特别电报,当发传单,以期敏速。
- 第二十四 本报别类务多,取材最富。既用各小号字排入,尚虑限于篇幅,不能全录,特于每日排印洋纸两大张,不惜工资以求瞻博,而定价格外从廉。
- 第二十五 本馆广聘通人留局坐办外,尚有特约寄稿主笔数十人,俱属海内外名士,议论文章,务足发扬祖国之光荣。
在评论方面,《时报》除了《论说》外,另辟《时评》栏,经常配合当天重大新闻发表议论,篇幅短,时效性强,很引人看。一日数篇,分版设置,主要由三位编辑分别撰写:陈景韩(冷)负责《时评一》,主评国家大事;包天笑负责《时评二》,主评各埠要闻;雷继兴负责《时评三》,主评本埠新闻。当时在国内,如此紧密配合时事新闻发表《时评》,它属首创。
为了满足文学爱好者的要求,该报另出“附张”,辟设了《小说》专栏。从创刊号起,每天必登小说一二篇,或章回、或短篇,分撰、译两种,以翻译为主。
該報主张,发小说不但要“有味”,而且要“有益”。只有具备二者,才能称得上是“开通风气之小说”(《论小说与社会之关系》)。当时《时报》译介了不少世界文学作品,如法国科学幻想小说大师凡尔纳的《八十天环游地球》(当时译名《环球旅行记》,载1905年12月);雨果的《悲惨世界》(译名《逃犯》,载1907年8月);莎士比亚的《哈姆雷特》(译名《海姆雷特》,载1910年4月5日)。
1911年辛亥革命爆发后,它又以《革命小说:九三年事迹撮要》为题,简介雨果描绘法国大革命高潮场景的长篇小说《九三年》。并说此书“与我国现在情形均有关系,实惊心动魄之作也”,用以配合宣传当时革命形势的发展。
北大教授胡适曾在《十七年的回顾》中说:“《时报》出世以后,每日登载‘冷’或‘笑’译著的小说,有时每日有两种。冷血先生的白话小说,在当时译界确要算很好的译笔;他有时自己也做一两篇短篇小说,如《福尔摩斯来华侦探案》等,也是中国人做新体短篇小说最早的一段历史。”
《时报》首创现代的“对开报纸两大张四版”的版式。版面创新方面,《时报》在汪康年的《时务日报》改革的基础上,对栏目、标题、字体等,继续进行改进和发展。之后它的改进为《申报》、《新闻报》等老资格报纸所仿行。
1920年6月9日,《时报·圖畫周刊》創刊。它是中國第一個報紙攝影附刊[1]。1921年狄楚青逝世。《时报》由黄佰惠(黄承恩)接办,着重报道体育、社会新闻,以消遣娱乐为主。抱着的政治色彩渐趋淡薄。1939年抗日期间,《时报》因上海沦陷和经费困难停刊。
Seamless Wikipedia browsing. On steroids.
Every time you click a link to Wikipedia, Wiktionary or Wikiquote in your browser's search results, it will show the modern Wikiwand interface.
Wikiwand extension is a five stars, simple, with minimum permission required to keep your browsing private, safe and transpare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