方違神社(日语:方違神社,羅馬化:Hochigai jinja),是一座位於日本大阪府堺市堺區北三國丘町的神社。舊社格為鄉社。其主祭的神明為方違幸大神,長久以來,該神社以其避邪和擇吉的功能,成為地方民眾信仰的中心。
歷史
根據方違神社的傳說,公元前90年(崇神天皇八年)12月29日,物部大母呂隅足尼應崇神天皇的命令,被派往茅渟的石津原,進行須佐之男神的祭祀,這被視為神社創建的開端[1][2][3][4]。
在那之後,當神功皇后在三韓征伐成功後遭遇忍熊皇子發動叛亂時,她在該神社祭祀天神地祇,祈求避免災禍,並最終在戰鬥中取得勝利。此外,應神天皇不僅祭祀須佐之男神和天神地祇,還祭祀了三筒男神(住吉三神)和神功皇后,並將這個地方命名為「方違大依羅神社」,也稱這個地方為「方違宮」[1][2][3][4]。
該神社位於攝津國、河內國、和泉國的交界處的三國山(即今天的三國丘),這是一塊不屬於任何三令制國的土地,也是一個無方位的地方,自古以來就以其避邪和擇吉的功能聞名[1][2][3][4]。
在奈良時代,由於行基在此建造的小屋和水井,使得這個地方成為人馬來往的交通要道。在天平15年(743年),該處建立了向泉寺,該寺後來成為了神宮寺,現址位於三國丘高校[1][2][3][4]。
到平安時代,該神社因為位於通往熊野街道,成為熊野三山參拜者祈求旅途平安的地方[1][2][3][4]。
永正年間(1504年至1521年),向泉寺遭遇火災而被燒毀,後來在現今堺區市之町東的地方重建[1][2][3][4]。
1868年(明治元年),在遷都東京之際,方違神社接受了17天的祈禱任務。隨著神佛分離令的實施,神宮寺向泉寺被廢棄[1][2][3][4]。
1873年(明治6年)3月,方違神社被正式認定為鄉社。1907年(明治40年)2月,水天宮社被納入方違神社,同年10月,泉北郡向井村的向井神社(牛頭天王社)及其境內的愛宕神社、神明社、小祠四社也被合祀,並一度更名為方違天王神社,但不久後又恢復原名。1908年(明治41年)12月,八幡社和武內社也被合祀[1][2][3][4]。
1945年(昭和20年)7月10日,堺大空襲中方違神社社殿被毀,但在1948年(昭和23年)得到重建。2017年(平成29年)12月,社殿進行更新[1][2][3][4]。
至今,方違神社仍是許多人在轉職、結婚搬家或海外旅行等重要生活轉折點尋求祝福的地方。參拜者在這裡進行方位淨化,並帶回神社的淨砂,撒在家中四周以求平安[1][2][3][4]。
方違神社的厄除守中,除了御札外,還包含了御砂和象徵避邪的粽子,這源於古老的傳統,當時人們會奉獻包裹著當地黏土的粽子[1][2][3][4]。
大阪府指定天然紀念物
1973年3月30日,一株鐵冬青被大阪府指定為天然紀念物。其不在神社的內部,而是位於方違神社東南方,人們俗稱的「櫸樹通」上。這片土地曾屬於向井神社。樹木半身處直徑為1.1米,周長達3.5米,高度為6.8米(1992年的測量)。到了2018年,該樹樹體已經衰退,目前需要鐵柱的支撐來維持[5]。
傳說
在神武天皇征東的過程中,他的兄長發動叛亂。一位老人在神武天皇的夢中顯現,指示他製作瓦片和飴糖,獻於神前,便能鎮壓任何造反者。依照這個神諭,神武天皇讓兄長的族人屈服。後來,當神功皇后抵達堺港,並登上三國丘時,她用葦葉包裹本地的黏土進行驅邪儀式,並用黏土製成的飴獻於神前,祈求治國平天下之願[4]。
每年二月節分時,會有商家販賣飴糖,家庭們會購買來慶祝並享用。方違神社的紋章是粽子,這源於神功皇后用葦葉包裹黏土進行驅邪的傳說,因此在每年5月31日的例祭中,人們會獻上粽子[4]。
參考文獻
外部鏈結
Wikiwand in your browser!
Seamless Wikipedia browsing. On steroids.
Every time you click a link to Wikipedia, Wiktionary or Wikiquote in your browser's search results, it will show the modern Wikiwand interface.
Wikiwand extension is a five stars, simple, with minimum permission required to keep your browsing private, safe and transpare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