Loading AI tools
来自维基百科,自由的百科全书
新城(太魯閣)車站位於花蓮縣新城鄉,為臺灣鐵路公司北迴線的鐵路車站。自蘇澳新站起算62.9公里處,往北距離太魯閣國家公園3公里,往南距離花蓮市17公里。
本站為秀林鄉主要門戶,目前為二等站。同時也是亞洲水泥之貨運基地,每日約有7,700噸的散裝水泥自本站運出。
最初因反映了民眾意見,台鐵在新城後方加上「太魯閣」三字,且並無停靠太魯閣號,經民眾投訴,台鐵考量後增停,目前每日北上一班,假日增加南下一班次。依據2000年立法院三讀通過的《大眾運輸工具播音語言平等保障法》,本站到站列車播放太魯閣語。
因交通部推動台鐵花東車站改造,花蓮新城車站於2016年完工,車站建築以「門」戶意象為設計理念,形塑本站為進入花東縱谷平原及太魯閣國家公園之入口,配合設置公共藝術作品2件,於太魯閣之美的藝術展演上,由有「臺灣博物館照明設計」、「賓士汽車高雄展示中心照明設計」等作品的羅伊真照明設計師進行燈光規劃[2],照明設計上運用LED智慧燈控系統,以不同角度及色溫,掌握演色性、光線明暗對比,進行動態演繹,配合時程規畫進行燈光展演,使旅人背負行囊初入花東之際,即透過光影之美,一探太魯閣,豐富視覺饗宴,增進國人空間美學賞析,美化了車站[3],使車站也可以是座美術館。
站體外觀以折板的型式呼應中央山脈起伏的山巒的景觀V字造型呼應立霧溪鬼斧神工開鑿切割的太魯閣峽谷意象,整體造型極為現代感,車站站名牌委請朱振南教授以書法字體呈現。
《太魯閣之美》呼應在地國際觀光景點—太魯閣國家公園,由高第藝術-陳彥君老師以窯燒玻璃方式重新呈現國寶級畫家馬白水教授作品《太魯閣之美》,並設置於新城車站東側帷幕牆內。
《太魯閣之美》是當代彩墨畫最大的作品以24張7尺宣紙拼凑而成,總長1,680公分,內容循中橫公路足跡從左而右,描寫太魯閣峽谷自東而西的壯麗景色,並以徒步遊覽的心情,從清晨、早上、上午、晌午、中午、下午、傍晚、夜晚等8個時段,大約以3幅作為一個時段的概念作時間的轉移。而每幅有一主題,不但可獨立成景,當然也可隨意截斷或二幅或三幅、四幅拼接的方式來欣賞,是此作品最構思別具也最具特色之所在,原作分為:「靳珩橋秋葉」、「長春祠夏雨」、「太魯閣春風」、「九曲洞冬雪」、「慈母亭日光」、「天峰塔月色」六個主題,[5]描寫太魯閣峽谷自東而西的壯麗景色。
本作品於站內重新詮釋,經羅伊真照明設計師規劃,結合調光系統、透過燈光強弱層次,重新演繹太魯閣的日景夜景全天之美,配合燈光照明顯現春、夏、秋、冬、日、夜光影,透過光的變化,使藝術展現生命力[6]。
原住民編織藝術《織路》由太魯閣族編織藝術家—林介文小姐所製作,本作品透過了「織布計畫」&「交換計畫」為發想,透過大量的民眾參與活動所組成,編織技藝「織路」,以充滿原住民文化編織圖紋,引領旅客進入充滿圖文想像的世界。
本站為客貨運共用車站於西元1974年至1979年「北迴鐵路工程」興建,站房面積324米平方,當時僅一個6公尺寬的島式月台及9股道,原依照站址所在地:花蓮縣新城鄉新城村,而命名為新城車站,並將原宜蘭線新城車站改稱「聖湖」,後再改稱「新馬」;但其實距離新城鄉公所最近之站為北埔。
西元1996年東部鐵路改善計畫工程(雙軌電氣化)時增為兩個島式月台,並增加列車軌道至15股道。
由於部分地方居民的推動,花蓮縣政府經多次會議後決定將新城車站改名為「太魯閣車站」,並獲得台鐵方面的支持。在車站正式改名之前,鄰近地區就已有許多道路指標,已改使用「太魯閣車站」來稱呼本站。2007年4月27日,在召開第三次車站更名審議會議之後,決議在原站名中添加「太魯閣」的附註方式,名為新城(太魯閣)車站。
為提升花東線鐵路使用效能,2012年配合「花東新車站運動」改建工程改建車站站體,並再增設一個岸式月台及調整列車軌道為12股道。
Seamless Wikipedia browsing. On steroids.
Every time you click a link to Wikipedia, Wiktionary or Wikiquote in your browser's search results, it will show the modern Wikiwand interface.
Wikiwand extension is a five stars, simple, with minimum permission required to keep your browsing private, safe and transpare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