Remove ads
来自维基百科,自由的百科全书
斑龍科(Megalosauridae)又名巨龍科、巨齒龍科,是獸腳亞目堅尾龍類的一科,屬於蜥臀目。牠們是群肉食性恐龍,體型範圍從小到大,擁有銳利的牙齒,每個手掌有3個指爪。著名的物種包括:斑龍、美扭椎龍、扭椎龍、以及蠻龍。斑龍科僅存活於侏儸紀中期到晚期,化石發現於目前的歐洲、北美洲、南美洲、以及非洲等地。斑龍科被大多數研究人員,例如塞里諾、奧利舍夫斯基、霍爾茲…等人,認為是棘龍科的近親。
斑龙科 | |
---|---|
蛮龙的骨架,位于古代生命博物馆 | |
科学分类 | |
界: | 动物界 Animalia |
门: | 脊索动物门 Chordata |
纲: | 蜥形纲 Sauropsida |
总目: | 恐龍總目 Dinosauria |
目: | 蜥臀目 Saurischia |
亚目: | 獸腳亞目 Theropoda |
演化支: | 新獸腳類 Neotheropoda |
演化支: | 鳥吻類 Averostra |
演化支: | 坚尾龙类 Tetanurae |
演化支: | 俄里翁龍類 Orionides |
总科: | †斑龙总科 Megalosauroidea |
演化支: | †斑龙类 Megalosauria |
科: | †斑龙科 Megalosauridae Huxley, 1869 |
模式種 | |
†巴氏斑龙 Megalosaurus bucklandi Mantell , 1827
| |
演化支 | |
異名 | |
湯瑪斯·亨利·赫胥黎(Thomas Henry Huxley)在1869年建立了斑龍科與斑龍。斑龍科長久以來被當成垃圾箱类群,包括許多沒有親緣關係的屬,例如:傷龍、角鼻龍、印度龍、甚至伶盜龍。因為斑龍科傳統上被當成複系群使用,因此包含保羅·塞里諾在內的許多科學家,改而採用蠻龍科(Torvosauridae,由詹姆斯·詹森在1985年建立);但根據國際動物命名委員會的規定,斑龍科仍擁有優先權[1]。因為同種原因,塞里諾與其他科學家也改而採用斑龍超科,而不採用棘龍超科[1]。在2008年,R.B.J. Benson等人認為斑龍與其他獸腳類恐龍的關係無法確定,而某些被歸類於斑龍科的原始棘龍類不應被歸類於此科中[2]。在2010年,R.B.J. Benson等人再度研究斑龍,並提出斑龍科的種系發生學研究[3]。
在2002年,R. Allain提出斑龍科的第一個系統發生學研究,範圍是:迪布勒伊洛龍(Dubreuillosaurus)、蠻龍、非洲獵龍的最近共同祖先,以及其最近共同祖先的所有後代[4]。在2004年,托馬斯·霍爾特(Thomas R. Holtz Jr)等人提出新的定義:恐龍之中,所有接近斑龍,而離棘龍、異特龍、家麻雀較遠的所有物種[5]。在2005年,保羅·塞里諾(Paul Sereno)認為斑龍的化石過去破碎,反對使用斑龍科,而改用蠻龍科,並將蠻龍科的定義為:恐龍之中,所有接近蠻龍,而離棘龍、異特龍、家麻雀較遠的所有物種[1]。
以下演化樹是根據R. Allain在2002年的研究[4]:
斑龍科 |
| ||||||||||||||||||
以下演化樹根據2010年的R.B.J. Benson等人的種系發生學研究[3][6]:
斑龍科 |
| |||||||||||||||||||||||||||||||||||||||
Seamless Wikipedia browsing. On steroids.
Every time you click a link to Wikipedia, Wiktionary or Wikiquote in your browser's search results, it will show the modern Wikiwand interface.
Wikiwand extension is a five stars, simple, with minimum permission required to keep your browsing private, safe and transpare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