Loading AI tools
漢傳佛教四大菩薩之一、八大菩薩之一,華嚴三聖之一 来自维基百科,自由的百科全书
文殊菩萨(梵語:मञ्जुश्री,悉曇文:𑖦𑖗𑖿𑖕𑖲𑖫𑖿𑖨𑖱,拉丁轉寫:Mañjuśrī),又称文殊师利菩萨、曼殊室利菩萨、闻随师离菩萨[1],中国佛教四大菩萨之一,释迦牟尼佛的左胁侍菩萨,代表智慧。因德才超群,居菩薩之首,故稱法王子。文殊菩薩的名字意譯為“妙吉祥”、“妙乐”(英文:Gentle Glory);Mañju,音译爲“文殊”或“曼殊”,意為美妙、雅致,śrī,音译爲“师利”或“室利”,意為吉祥、美觀、莊嚴。故亦称妙吉祥菩萨。
文殊菩萨 | |
---|---|
汉名 | 文殊菩薩 (Pinyin: Wénshū Púsà) 文殊师利菩薩 (Pinyin: Wénshūshīlì Púsà) 曼殊室利菩薩 (Pinyin: Mànshūshìlì Púsà) 妙吉祥菩薩 (Pinyin: Miàojíxiáng Púsà) |
梵名 | मञ्जुश्री Mañjuśrī |
藏名 | འཇམ་དཔལ་དབྱངས་ Wylie: 'jam dpal dbyang THL: Jampalyang འཇམ་དཔལ་ Wylie: 'jam dpal THL: jampal མཉྫུ་ཤྲཱི། |
日语名 | 日语:文殊菩薩,羅馬化:もんじゅぼさつ 日语:文殊師利菩薩,羅馬化:もんじゅしりぼさつ 日语:文珠菩薩,羅馬化:もんじゅぼさつ 日语:妙吉祥菩薩,羅馬化:みょうきっしょうぼさつ |
蒙古名 | ᠵᠦᠭᠡᠯᠡᠨ ᠡᠭᠰᠢᠭᠲᠦ Зөөлөн эгшигт |
高棉语名 | មញ្ចុស្រី (manh-cho-srei) |
韩语名 | 문수보살 (RR: Munsu Bosal) 만수보살 (RR: Mansu Bosal) 묘길상보살 (RR: Myokilsang Bosal) |
泰语名 | พระมัญชุศรีโพธิสัตว์ |
越南语名 | Văn Thù Sư Lợi Bồ Tát Văn-thù Diệu Đức Diệu Cát Tường Diệu Âm |
信息 | |
信仰教派 | 大乘佛教,金刚乘 |
佛教主题 |
文殊在佛教中是智慧的象征,其注重一切般若,被称智慧第一。文殊在造像中,文殊作为胁侍位於释迦佛的左侧,与释迦牟尼佛、普贤菩萨并称為華嚴三聖。
在佛教中,文殊菩萨被视为三世古佛、七佛之師。《聖無動尊大威怒王秘密陀羅尼經》云:“妙吉祥菩薩,是三世覺母。”根据佛教经典,文殊菩薩於無量阿僧祇劫前早已成佛,是空寂世界的“大身如來”、平等世界的“龍種上如來”,現在世為“歡喜藏摩尼寶積如來”。在燃燈佛將成佛時,倒駕慈航為“妙光菩薩”,為燃燈佛說法,如今化現為菩薩,協助釋迦牟尼佛度化眾生。
未來文殊師利還要在無垢世界成佛,號“普現如來”,故文殊師利菩薩是三世古佛。文殊在往昔時,曾為七佛之師;《處胎經》云:「昔為能仁師,今為佛弟子。二尊不並立,故我為菩薩。」义為「古佛乘願再來,助佛渡众。」
妙吉祥於古印度舍衛國誕生時,出現十種吉祥之瑞兆:一、光明滿室,二、甘露盈庭,三、地湧七珍,四、神開伏藏,五、雞生鳳子,六、豬誕龍豚,七、馬產麒麟,八、牛生白澤,九、倉變金粟,十、象具六牙;故稱為妙吉祥。佛经曾记载文殊啟發善財童子一路向南与善知識参学,又教化龍女八歲成佛,及領導阿難尊者於鐵圍山結集大乘經藏。
文殊菩萨本來早已成佛,指導的弟子很多已成佛,所以經中常稱祂為佛母、諸佛之師。但為方便教化,利益眾生,現乃倒駕慈航,化作菩薩,一方面協助釋迦牟尼佛弘法利生,一方面與普賢、觀音、地藏等诸大菩萨普度眾生。
汉传佛教中称文殊、普賢、觀音、地藏为“四大菩萨”。唐朝大曆四年(769年),唐代宗因不空三藏之請,令天下伽藍食堂,除賓頭盧羅漢外,別置文殊菩薩像為上座。
文殊菩萨的造像一般是天人衣著,頂結「五髻」或者戴「五佛冠」表佛五智,骑青獅表示威嚴勇猛;相传著名的滄州鐵獅子(又名:镇海吼),本來也是鑄造為文殊菩薩座騎。持剑或手持如意。或後世作一手持經典,一手執寶劍。然而,諸佛皆不以傷人之利劍或兵器作智慧比喻,因此,身為諸佛之師的文殊菩萨手執寶劍之形象應為後世之誤解及誤用。
文殊菩薩化身無窮無盡,今日常見者有:紅黃文殊(紅文殊、黃文殊)、黑文殊、白文殊、四臂文殊、五髻文殊、八髻文殊、僧形文殊、孺童文殊、如意文殊、无垢文殊、華嚴文殊(五字真言文殊)、獅子吼文殊等。
文殊菩萨常在佛经中出现,且常以讯问者的身份请佛陀讲法。经中有不少单独介绍文殊菩萨的片段,且授记文殊菩萨会常住在中国的五臺山爲众生说法:
根據《斯瓦揚布往世說》所記載的傳說,現時的加德滿都谷地本來是一座名為「納格達哈」(梵語:Naga Dah,意為「蛇湖」)的大湖泊。後來文殊師利菩薩來到,用劍把湖的南面一座山峰劈開,把湖水及住在湖裡的大蛇瀉走,形成了今日的加德滿都谷地。文殊菩薩還以自己的名義在這裡建立了一座城,名為曼殊帕坦,就是今日的帕坦。而那個把湖水瀉走山峽,今日被稱為佐帕爾。
另傳說,預知釋迦牟尼佛將在藍毗尼園出世,而當時尼泊爾還是一片荒涼沼澤地,於是文殊菩薩慈悲為懷,不避艱辛,提前二十餘年,率領弟子數十人,至尼泊爾移山填沼建造城池,以迎接偉大佛陀降臨人間。尼泊尔斯瓦扬布纳特的猕猴是他头虱化身。
清代時,滿洲統治者尚有另外一種身份—「文殊皇帝」,為清順治年間以降,西藏來書稱呼皇帝,乾隆皇帝甚至以文殊菩薩在世化身自詡,透過繪製一系列自身畫像,塑造其「文殊皇帝」的形象[2]。
八十卷本《華嚴經》曰:“東北方有處,名清涼山(五臺山),從昔以來,諸菩薩眾,於中止住,現有菩薩,名文殊師利,與其眷屬,諸菩薩眾,一萬人倶,常在其中,而演說法。”《文殊師利法寶藏陀羅尼經》云:「爾時世尊告金剛密跡主菩薩言:『我滅度後,於此贍部洲東北方,有國名大振那(中国古名秦国之转译),其國中有山號曰五頂(即五臺山)。文殊師利童子遊行居止,為諸眾生於中說法。』」對照經文,人們確定此五頂山、清涼山即是山西省五臺縣境內的五臺山,故此地被公認為文殊菩萨道场,並雄踞中國佛教四大名山之首。漢明帝時,攝摩騰及竺法蘭二聖僧來震旦,帝問:「此土豈有聖人居化耶?」曰:「清涼山為文殊大士所居。」故建伽藍,度僧居之。於中台有智慧燈,虔誠拜之,即現奇蹟。
在《佛說文殊師利般涅槃經》中,佛告跋陀波羅:“此文殊師利有大慈悲,生舍衛國多羅聚落梵德婆羅門家。其生之時,家內屋宅化如蓮華,從母右肋出,身紫金色,墮地能語如天童子,有七寶蓋隨覆其上,詣諸仙人求出家法,諸婆羅門,九十五種諸論議師,無能酬對,唯於我所出家學道。……住首楞嚴定,以此三昧力,出現於十方,於佛滅度後,五千四百歲,於其本生處,示現入涅槃。”
凈土宗第十三代祖師印光大師賦詩頌揚文殊菩薩曰:“文殊菩薩德難量,久成龍種上法王。因憐眾生迷自性,特輔釋迦振玄綱。為七佛師體莫測,作菩薩母用無方。常住寂光應眾感,萬川一月影咸彰。”
在《文殊師利所說摩訶般若波羅蜜經》中,文殊師利為了向大眾介紹“一行三昧”的修持方法,故請問釋迦佛世尊說法。言:“世尊,云何名一行三昧?”佛言:“法界一相,繫緣法界,是名一行三昧。若善男子、善女人,欲入一行三昧,當先聞般若波羅蜜,如說修學,然後能入一行三昧。如法界緣,不退不壞,不思議,無礙無相。善男子、善女人,欲入一行三昧,應處空閑,捨諸亂意,不取相貌,繫心一佛,專稱名字。隨佛方所,端身正向,能於一佛念念相續,即是念中,能見過去、未來、現在諸佛。何以故?念一佛功德無量無邊,亦與無量諸佛功德無二,不思議佛法等無分別,皆乘一如,成最正覺,悉具無量功德、無量辯才。如是入一行三昧者,盡知恒沙諸佛、法界,無差別相。阿難所聞佛法,得念總持,辯才智慧於聲聞中雖為最勝,猶住量數,則有限礙。若得一行三昧,諸經法門,一一分別,皆悉了知,決定無礙。晝夜常說,智慧辯才終不斷絕。”
文殊菩萨在日本佛教中亦有信仰,在真言宗、天台宗、日蓮宗、禪宗中被普遍供奉,也是“十三佛”之一。日本的核電廠研究設施文殊快中子增殖反應爐也以文殊菩薩命名。
Seamless Wikipedia browsing. On steroids.
Every time you click a link to Wikipedia, Wiktionary or Wikiquote in your browser's search results, it will show the modern Wikiwand interface.
Wikiwand extension is a five stars, simple, with minimum permission required to keep your browsing private, safe and transpare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