Remove ads
日本的一种图书形式 来自维基百科,自由的百科全书
文庫本(日语:文庫本)是日本一種圖書出版形式,這是一種預計有大量讀者購買的小型平裝叢書。文庫本多以A6(相当于中国大陆的大64开和台湾的菊32开)紙張出版,價格也低於市面上同樣大小的書籍。雖然出版的版本大小有所不同,但是文庫本與英美等國流行的平裝書等普及版圖書在本質上是一樣。
1927年創刊的岩波文庫以普及古代經典為目的而發行,戰後許多出版社也推出類似的叢書。文庫本最早是以編纂發行已出版書籍為主,但後來也激發了專門的文庫本寫作。
文庫一詞本義是收藏圖書的書庫。到了明治時期,出版社將預期讀者會大量購入或是會收集整套的文集、丛书等命名為文庫,形成了一種近代出版界的獨特用語。最初冠上文庫之名的是1893年創刊的「帝國文庫」(博文館),但此丛书全都是以四六判(約現代A5大小)印刷、全冊1000頁以上的精裝本。與現代對於文庫本的廉價輕便印象相去甚遠。
有許多記事介紹日本文庫本的開端是1927年以德國雷克拉姆文庫為範本創刊的岩波文庫,但若將文庫定義為「經典名作的小型廉價普及版」,開端應是1903年創刊的袖珍名著文庫(冨山房)。理由是這個文庫也是受德國雷克拉姆文庫、或カッセル文庫的刺激而誕生,並且是以豪華本帝國文庫的廉價版來普及名作為目的。此外袖珍這個版型與現代文庫是幾乎相同的[1]。另一方面,時代更早的民友社出版國民叢書也是同樣的規格,但他們收錄的是初次發表的新作、海外著作翻譯等時事內容[2]。明治、大正時期的文庫則是以集中了說書等1911年創刊的立川文庫(立川文明堂)最受歡迎,造成群起效尤的仿造者、對後世的大眾文學產生巨大影響。
將文庫出版這一形式固定在現代日本的是岩波文庫。在岩波文庫獲得成功以後,許多出版社跟著堆出了新潮文庫、改造文庫、現代教養文庫等出版書籍,但全部是以便宜提供世界經典名著為目的。新潮文庫雖是先於岩波文庫創刊,但由於岩波創刊時已經廢刊,因此在岩波之後再刊的稱為第二新潮文庫。 戰後春陽堂文庫、新潮文庫復刊,角川文庫、国民文庫等創刊,迎來第2次文庫熱潮。1970年代時大手出版社也開始進軍文庫,誕生了講談社文庫、中公文庫、文春文庫、集英社文庫、ハヤカワ文庫等現在也持續出刊的文庫(第3次)。1980年代中文庫開始多樣化,一方面是光文社文庫、河出文庫、ちくま文庫等,另一方面也出現了PHP文庫、知的生きかた文庫、ワニ文庫等著重於實用內容的文庫(第4次)。大手出版社也開始細分文庫,出現了講談社学術文庫和角川ソフィア文庫等。到平成時期幻冬舎文庫、ハルキ文庫等創刊,許多出版社推出了各式不同種類的文庫(第5次)。
第1次
第2次
第3次
第4次
第5次
昭和以後用來稱呼廉價、形狀便於攜帶,並且以普及為目的出版的小型書本。因此在現代說起文庫,大多時候都是指這種小型書。
以文庫型態所出版的出版物,一般是A6規格105×148mm來裝訂的平裝書(softcover)。這個樣式的書也被稱為「文庫本」,和新書同樣類似於歐美的平裝書,且與平裝書同樣最開始並沒有護封,多數文庫在戰後才開始有護封,岩波文庫的文庫本則是直到1983年才有護封。岩波少年文庫、角川つばさ文庫和フォア文庫等童書文庫規格多是高約18cm的大尺寸。此外,ハヤカワ文庫是從中途開始變更成比一般文庫稍高的高16cm尺寸。
現在的文庫本大多會把天(書的上側)整齊裁切掉,但岩波文庫和新潮文庫則沒有這類設計(天毛邊),因此內頁邊緣會有些參差不齊。不裁切的原因,前者是「為了醞釀出法裝書那樣的時尚風」[3],而後者則是「因為是先裝訂書籤,才沒辦法裁切」[4]。
Seamless Wikipedia browsing. On steroids.
Every time you click a link to Wikipedia, Wiktionary or Wikiquote in your browser's search results, it will show the modern Wikiwand interface.
Wikiwand extension is a five stars, simple, with minimum permission required to keep your browsing private, safe and transpare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