Loading AI tools
来自维基百科,自由的百科全书
數位典藏(digital archive)係指將有保存價值之實體或非實體資料,透過數位化方式(攝影、掃描、影音拍攝、全文輸入等),並加上後設資料(Metadata)的描述,以數位檔案的形式儲存。
數位典藏中一項重要的工作為「資料的詮釋」,檔案除了儲存以外,必須加上檔案本身的內容、背景、屬性等介紹,為儲存的檔案增添更多背景資訊,也真正達到典藏的目的。
行政院所推展的「挑戰2008:國家發展重點計畫」中包含了「數位典藏國家型科技計畫」,其目的在於將文化數位化後,更能容易地流傳與運用,提升整體社會與文化之水準;2008年,數位典藏國家型科技計畫與「數位學習國家型科技計畫」合併成立「數位典藏與數位學習國家型科技計畫」。目前有中央研究院、國立臺灣大學、國立故宮博物院、國立歷史博物館、國立自然科學博物館、國立中央大學等臺灣學術與博物館機構,投入至此一計畫中。目前臺灣數位典藏成果可分為生物、考古、地質、人類學、檔案、拓片、器物、書畫、地圖與遙測、善本、漢籍、新聞、影音、建築與加值型計畫共十五項主題,並且已有統合型瀏覽網站可供一般網路使用者針對個人有興趣的資料進行檢索。未來這些數位典藏成果除可供學術研究之外,亦可作為教育推廣及產業應用之用。
目前在中國、港澳、星馬等地,也已經有類似的數字圖書館、數字博物館計畫開始逐步執行中。
傳統對建築數位典藏的技術可分為影像及圖面,影像以相機拍攝,圖面則以人工或測量儀器測量後繪製成2D圖面,現在有部分數位典藏是透過3D掃描器進行記錄,掃描資料將以立體點雲形式呈現,此技術能提供具有形體、色彩並可供量測之3D點雲模型,能夠更精確、更有效率地進行典藏。[1]
Seamless Wikipedia browsing. On steroids.
Every time you click a link to Wikipedia, Wiktionary or Wikiquote in your browser's search results, it will show the modern Wikiwand interface.
Wikiwand extension is a five stars, simple, with minimum permission required to keep your browsing private, safe and transpare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