政和话政和话是闽北语的一种方言,通行于南平政和县一带,属东溪片,以熊山街道的城关口音为代表口音。 1000年(宋咸平三年),朝廷划出建安县和宁德县部分地区设置政和县,因此政和话与建瓯话最为相近。但县城部分地区受到周围县市方言的影响,带有其他腔调。北部地区带有浙江的庆元腔调,东部地区则带有闽东腔调。 政和话有15个声母、33个韵母和7个声调。
政和县政和五年(1115年),因进贡白毫银针茶,关隶县改名为政和县。 绍光三十二年(1162年),改建宁军为建宁府,政和县隶属建宁府。 元至元二十六年(1289年),改建宁府为建宁路,政和县隶属建宁路。 明洪武元年(1368年),复改建宁路为建宁府。政和县隶属建宁府。 景泰六年(1456年),划出政和
政和白茶政和白茶,又称政和大白茶,是一种原产于中华人民共和国福建省政和县铁山镇的茶树品种,中国国家级茶树良种。为中国地理标志产品。 政和白茶原产于政和县铁山镇。唐末宋初時,政和開始開山種植白茶。1851年至1874年年間,政和開始改植大白茶。 政和大白茶为小乔木型、大叶类、晚生无性繁殖品种。主要分布于福建北
臺灣話話」字樣,更改為「閩南語」、「閩南話」。而解嚴之後,到了2021年文化部長李永得表示將把臺灣閩南語的名稱改為「臺灣台語」,並於2022年建議各機關應優先使用「臺灣原住民族語、臺灣客語、臺灣台語、馬祖語、臺灣手語」為臺灣固有族群語言的官方書面名稱。 其他名稱尚有「學佬話」、「鶴佬話」、「河佬話
畲话畲話,俗称山哈話、山瑤話、艾僚話,是中国少数民族畬族所使用的一種漢語變體,其使用者分布于福建、浙江、江西、安徽等省以及广东省凤凰山区的潮州、丰顺等地的畲族族群中,使用人数占畲族总人口的99%。 畲话和客家話相接近,其语言学归属存在争议,有學者認為是客家話出自畲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