Loading AI tools
来自维基百科,自由的百科全书
我是查理(法語:Je suis Charlie,[ʒə sɥi ʃaʁ.li]),是一個聲援言論自由、人民合法持枪與反恐的活動,主要是在紀念查理周刊總部槍擊案。2015年1月7日,法國巴黎的左派雜誌《查理周刊》遭到穆斯林激進份子恐怖襲擊,還有後續襲擊,导致17人死亡(加上3名兇手,共20人死亡),全世界網友自發性發起「我是查理」串聯活動,此活動一方面是追悼罹難者,另一方面是表達捍衛言論自由的決心,亦有向施暴者表達「殺死一個查理,還有千千萬萬個查理」的意思。[1][2]
《查理周刊》,是法國一本政治諷刺雜誌[3]。名稱則是來自查理·布朗(Charlie Brown),《花生漫畫》的主角人物,因為《查理月刊》長期刊載《花生漫畫》,因此用查理·布朗作為月刊的名字。查理周刊發行團隊選擇這個名字,也暗藏了嘲諷夏爾·戴高樂的意思[4]。
查理周刊的网站在恐怖袭击后不久被迫关闭,不久之后网站再次启动,网页改为黑色背景白色大标题的「Je suis Charlie」(我是查理),这个大标题在各种地方被引用。在追悼集会和游行中人们举起写有「Je suis Charlie」的宣传纸,用手机画面显示「Je suis Charlie」并用蜡烛摆出「Je suis Charlie」的造型。另外全世界的各个新闻网站也在网页显示上「Je suis Charlie」(我是查理)。
法語中,“suis”恰巧同時是「聯繫動詞」être(“be、是”)和動詞suivre(“follow、跟隨”)的直陳式現在時第一人稱單數,因而“Je suis Charlie”,「我是查理」亦為雙關“我追隨查理”。
恐怖襲擊事件的倖存者表示:「突然間,我們消遣過的所有人,都自稱是我們的朋友。」[5]
各地支持與哀悼的集會(部分)
部分非支持者認為,「我是查理」聲援的《查理周刊》是在嘲諷其他的宗教信仰,其實是屬於無限制的言論自由,過度的宣傳標語已經曲解言論自由的範圍,[6]因此發起有別於「我是查理」的「我不是查理」(Je ne suis pas Charlie)活動。[7][8][9]同時指出查理周刊总部枪击案發生期間,在北非奈及利亞博科聖地的一起屠殺事件,死亡人數遠超過此次事件的數十倍,卻被大多數的新聞媒體選擇性遺忘。[10][11]
不支持者也認為《查理周刊》其實不是公正的媒體,因為它曾在2008年開除旗下的漫畫家Maurice Sinet,原因是他的作品在《查理周刊》上刊登出來之後,被猶太社群強烈抗議是在譏諷猶太人。然而該篇漫畫僅是諷刺當時法國總統薩科齊的兒子,要娶法國猶太富商「家電連鎖大王」的女繼承人為妻,Sinet諷刺地說「如果這小子改信猶太教,他一生就更可以過得安安穩穩」,因此而被開除。[12][13]
2015年1月15日,天主教教宗方濟各出訪菲律賓,在專機飛抵馬尼拉前表示,言論自由是一項基本人權,「但每個宗教都有它的尊嚴」。當被問及查理周刊總部槍擊案,則表示說,「人不能侮辱別人的信仰,不能把冒犯別人的信仰當成樂趣。言論自由也有界限,每一種宗教都有其尊嚴。」[14]
Seamless Wikipedia browsing. On steroids.
Every time you click a link to Wikipedia, Wiktionary or Wikiquote in your browser's search results, it will show the modern Wikiwand interface.
Wikiwand extension is a five stars, simple, with minimum permission required to keep your browsing private, safe and transpare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