赫哲語又稱那乃語(那乃语:На̄ни хэсэни,俄语:Нанайский язык)、赫真语戈爾德語,是赫哲族(在俄羅斯稱為那乃族)的民族通用語言。通行於中國和俄羅斯接壤的黑龍江松花江烏蘇里江流域一帶。

事实速览 赫哲语, 母语国家和地区 ...
赫哲语
Нанай(Nanaj)
母语国家和地区 俄羅斯
 中华人民共和国
区域 俄羅斯哈巴罗夫斯克边疆区
 中华人民共和国黑龙江省
母语使用人数
约5,800人
語系
满-通古斯语系
  • 南通古斯语族
    • 赫哲語支
      • 赫哲语
方言
那乃语 Nanai
阿卡尼语 Akani
比拉尔语 Birar
撒马吉尔语 Samagir
語言代碼
ISO 639-2tut
ISO 639-3gld
ELPNanai
瀕危程度
联合国教科文组织认定的瀕危語言[1]
极度危险UNESCO
Thumb
关闭

歷史與演進

赫哲族族内根据各地区不同的自称,可分为“na nio”、“na bəi”、“na nai”三部。这三个自称的意思是“本地人”(直译“这里人”),其中“人”字的说法存在差别。“na nio”、“na bəi”二部多数居住在中国境内的松花江上游地带,统称为奇勒恩人“ki lən”,说奇勒恩语(亦可定为赫哲语奇勒恩方言),另有极少数居于俄罗斯境内。“na nai”一部多数聚居于俄罗斯境内,少数居住于中国黑龙江省,他们统称赫哲人“χə d͡ʑən”。汉语中统称三部为“赫哲族”。俄语中将包括“na nio”、“na bəi”二部在内的全部赫哲族统称为那乃族。语言方面,早期中国境内的赫哲语实际多为“na nio”、“na bəi”二部的奇勒恩语,少数使用“na nai”一部的赫哲语。但因为清朝时期的针对包括赫哲族在内的索伦人的满化政策,以及后来民族内部不同程度的汉化,致使居于偏南的“na nio”、“na bəi”二部的奇勒恩人绝大多数失去民族语言,而偏北毗邻俄罗斯的“na nai”一部赫哲人还有相对多数人使用民族语言,所以中国境内采用“赫哲族”、“赫哲语”来统称奇勒恩人和赫哲人的民族和语言。俄罗斯境内赫哲族多数属于“na nai”一部的赫哲人,所以俄罗斯使用“那乃族”、“那乃语”来统称境内的赫哲人和奇勒恩人及其语言。从20世纪中叶起,中国和俄罗斯境内的赫哲族均受到了很大程度的汉化和俄化,赫哲语在族内的母语地位被汉语和俄语代替,赫哲语面临濒危。在黑省除了約十數名50歲以上的族人尚能操赫哲語外,該族共1400餘人已轉用漢語

赫哲語是满-通古斯语系南通古斯语族东南通古斯亚语支赫哲诸语言的一个语言。赫哲诸语言还包括奇勒恩语、奥罗克语烏爾奇語。另外赫哲语和南通古斯语支的其他语言(奧罗奇语乌德盖语满语锡伯语女真語)有近亲关系。1920年代起,在俄羅斯遠東地區Valentin Avrorin等語言學家以西里尔字母書寫赫哲語。

语音

赫哲语有6个元音音位,23个辅音音位。

辅音

更多信息 唇音, 齿龈音 ...
唇音 齿龈音 齿龈后音/卷舌音 硬腭音 軟顎音/小舌音
鼻音 /m/ /n/ (/ɳ/)[a] /ŋ/
塞音 送气清音 /pʰ/ /tʰ/ /kʰ/
不送气清音 /p/ /t/ /k/
塞擦音 送气清音 /tɕʰ/
不送气清音/浊音 /ts/ /dʒ/ /tɕ/
擦音 /ɸ/ /s/ /ʂ/ /ɕ/ /x, χ/
顫音 /r/
近音 /w/ /l/ /j/
关闭

方言

参考资料

延伸閱讀

外部链接

Wikiwand in your browser!

Seamless Wikipedia browsing. On steroids.

Every time you click a link to Wikipedia, Wiktionary or Wikiquote in your browser's search results, it will show the modern Wikiwand interface.

Wikiwand extension is a five stars, simple, with minimum permission required to keep your browsing private, safe and transpare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