Loading AI tools
来自维基百科,自由的百科全书
幸福政策(英語:well-being policy),指政府透過量測主觀幸福感及建置多面向客觀指標系統,以統整做為擬訂相關教育、衛生、職場、環境、社會等公共政策參考[1][2] ,進而運用群體介入的方式[3],促使社區賦權及社會更加友善包容、正向心盛、永續發展[4]。所謂「幸福」不止是感覺快樂,亦能滿意生活、發展能力、發揮潛能、實現自我、參與社群及貢獻社會。除了個人努力之外,外在環境營造與政府政策改善也是全民幸福的關鍵因素[5][6]。
主觀的幸福來自於個人內在感受、經驗或看法,如生活滿意度、快樂程度、生活品質等。而幸福的客觀定義由實際身體健康或社會指標來做判斷,如預期壽命、嬰兒死亡率、人類發展指數、性別平等、犯罪率等。[1]
台灣的國語詞典中幸福二字解釋為「平安吉祥,順遂圓滿」[7]。日文Kojien詞典是指「幸運、機會,一段時期的好運」,法、德、俄等詞典也有類似「好運和機會」的意思。但有一些國家對幸福有不同的詮釋,例如義大利語的幸福(felicitĀ)是指「實現每個願望」,葡萄牙文的幸福(felicitas)一詞譯成「完全/絕對的內在滿足狀態,也就是所有的願望均能得到實現」,西班牙文的幸福(felicidad)定義為「滿足於擁有某些事務的情感狀態」及「滿意、愉悅和知足」[8]。
根據實證顯示,快樂的人比較善於社交、大方、創造性、主動積極、寬容、健康、無私、經濟生產、長壽等。[5]
一個理想的社會,除了政治及經濟層面之外,還需要令人愉悅及滿足的生活環境,例如休閒活動、公共空間、公園綠地、乾淨空氣及水資源、便利交通、健全醫療、友善校園、人性職場、租稅公平等,這些皆與民眾的身心健康及幸福感息息相關。[1]
國別 | 美國:審計總署(2003年)[1] | 英國:蘇格蘭衛生部(2007年)[10] | 加拿大:人力資源及技能發展部[11] |
---|---|---|---|
指標項目 |
暴力犯罪率 空氣中二氧化硫濃度 體育活動參與率 志願服務參與率 表演藝術活動參與率 自有住宅率 科學與工程招生率 青少年生育率 勞動參與率 接受兒童照護比例 不敢夜間單獨行走比例 每人平均用水量等 |
個人:學習與發展、健康生活、一般健康、情緒智能 社區:參與、社會網絡、社會支持、信任、安全 結構:平等、社會包容、歧視、金融安全/負債、物理環境、工作生活、暴力 |
工作:就業率、每週工作所得、每週工時 學習:教育程度、工作相關訓練、成人識字率、成人運算、學生識字率、學生運算、大專生參與職涯訓練、大學生參與職涯訓練 金融安全:生活水平、家庭收入、退休收入、低收入發生率、低收入持續性、資產淨值 家庭生活:結婚率、母親生育平均年齡、離婚率、年輕人與父母同住率 住宅:新屋開工率、出租住宅空置率 社會參與;政治活動參與率、社會活動參與率、慈善捐款、志願服務 休閒:整體休閒時數、主動休閒時數、被動休閒時數 健康:零歲平均餘命、自評健康、自評心理健康、嬰兒死亡率、低出生體重 治安:犯罪率、財產犯罪受害者、暴力犯罪受害者 環境:空氣品質、溫室氣體排放量、淡水品質與利用 |
Seamless Wikipedia browsing. On steroids.
Every time you click a link to Wikipedia, Wiktionary or Wikiquote in your browser's search results, it will show the modern Wikiwand interface.
Wikiwand extension is a five stars, simple, with minimum permission required to keep your browsing private, safe and transpare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