巴生谷
马来西亚地名 来自维基百科,自由的百科全书

巴生谷(馬來語:Lembah Klang; 英語:Klang Valley)即巴生河流域,是馬來西亞境內的一片地理區域,由吉隆坡與環繞其周圍的雪蘭莪州屬中部各市鎮所組成。
巴生谷位于中央山脉以南的一大片广大平原,同时巴生河经由此处流入马六甲海峡,自开拓以来就是商务发展的中心地带。在最新一次的2020年人口普查中,巴生谷地区下的地方政府人口之总和为8,455,029人,是马来西亚人口最密集的地区,但其主要的人口多是從其它州所移入及外籍劳工。
历史
在《航海圖》裏,巴生譯爲「吉令」。早在19世纪初开始,就已经有开拓者经由巴生河来往巴生港口和吉隆坡之间,当时的开拓者到来进行开采锡矿的工作,慢慢便扩展到吉隆坡周围的区域。
经济
交通

编号 | 名称 | 缩写 | 启用年份 | 长度(公里) | 起讫点(起點、終點) | 备注 | |
---|---|---|---|---|---|---|---|
![]() |
南北大道北段 | NES-N | 1985 | 460 | ![]() |
![]() |
大马首条高速公路的北段 |
![]() |
南北大道南段 | NES-S | 1981 |
312 |
![]() |
![]() |
大馬首條高速公路的南段 |
![]() |
新巴生谷大道 | NKVE | 1993 |
35 |
![]() |
![]() |
南北大道的延伸路段 |
![]() |
莎亞南大道 | KESAS | 1994 |
34.5 |
![]() |
![]() |
巴生谷里的第三條東西橫向高速公路 |
![]() |
南北大道第二中環銜接大道 | ELITE | 1994 |
63 |
![]() |
![]() |
銜接南北大道南、北兩段的主要道路 |
![]() |
蕉賴—加影大道 | CKE | 1998 |
11.5 |
![]() |
![]() |
— |
![]() |
吉隆坡-加叻大道 | KLK | 1974 |
60 |
![]() |
![]() |
從巴生谷一帶來往雲頂高原的必經之路,因都市傳説衆多而綽號「亡靈公路」 |
![]() |
新街場大道 | SBE | 1998 |
28.3 |
![]() |
![]() |
為減輕南北大道南段和隆芙大道之間的交通擁擠而建 |
![]() |
新班台大道 | NPE | 2000 |
19.6 |
![]() |
![]() |
— |
![]() |
白沙羅—蒲種大道 | LDP | 1997 |
40 |
![]() |
![]() |
巴生谷最繁忙高速公路 |
在开拓初期,开拓者仅能够通过唯一的河道来往内陆与港口之间,直到1892年才建造了第一条铁路来往吉隆坡与巴生港口。在约200年的发展之下,区域内的公路网和交通流量已经居全国的首位,并且也是目前唯一拥有轻快铁、单轨和捷运服务的区域。
区域范围
由于巴生谷(也称巴生河流域)仅是对某个区域的泛称,多数的人认同它包含巴生河所流经的区域,也有人把包括布城和多媒体超级走廊,以至雪邦、鹅唛和森美兰州汝来等几个重点发展区域称为第二巴生河流域,而官方至今也并无明确的边界定义。一般来说,巴生谷涵盖了以下地方政府:

巴生河所流经区域
巴生谷周边区域,有时也被认为是其的一部分(万挠和冷岳河流域)
偶尔包括(电视广播覆盖等),通常被视为「中马」即马来西亚半岛中部
参考
外部链接
Wikiwand - on
Seamless Wikipedia browsing. On steroid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