爨底下村
北京市门头沟区斋堂镇下辖村 来自维基百科,自由的百科全书
北京市门头沟区斋堂镇下辖村 来自维基百科,自由的百科全书
此條目需要补充更多来源。 (2013年12月1日) |
爨底下村古建筑群 | |
---|---|
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务院公布 | |
地址 | 北京市門頭溝區 |
坐标 | 39°59′43″N 115°38′46″E |
分类 | 古建筑 |
时代 | 明至清 |
编号 | 6-312 |
认定时间 | 2006年 |
爨底下村地處斋堂镇西北部,太行山脉、清水河流域的峡谷北侧缓坡上,海拔約650米,面积5.33平方公里。
爨底下村背靠村北的高山,依山而建。一条南北方向的轴线贯穿村内,全部民居分列其两边,呈扇形向下方延展。村内一座弧形的大墙将爨底下村分为上、下两个部分。爨底下村建于明朝,经清朝不断建设,整体保留至今。爨底下村没有一间新房,全村74套689间民居,全部是清代民居建筑。[1]
该村村民说,爨底下村居民大部分姓韩,韩与“寒”同音。该村取名“爨底下”,意为躲避严寒。“爨”(拼音:cuàn,注音:ㄘㄨㄢˋ)字为象形字,有两个含义,一为“烧火煮饭”,一为“炉灶”。该村村民认为,“爨”字下面是“大火”,“大火”烧双木,可驱散寒气,韩氏家族便兴旺发达。该村村民还流传一个字谜:“興字头,林字腰,大字下面架火烧,打一个字。”谜底为“爨”字。[1]
上面只是该村流传的传说。实际上据资料记载,爨底下村是因位于明朝军事隘口“爨里口”下方,故得名。明朝正德十年(1515年),在如今的爨底下村一带兴建了军事隘口——爨里口,修正城一道,由天津关管辖。天津关在明朝被称作“紧要”外口,位于京西古道和内长城的结合处,是北京防御西北来犯之敌的第一道关口。自天津关后面的山谷向下,沿着京西古道便可分别来到爨底下村、燕家台,而后进北京城。经专家考证认为,如今爨底下村的村址就是明代爨里口正城的所在地,爨底下村的民居则是当年驻守爨里口的军队的衙署及营房。[1]
明朝万历六年(1578年)后,明朝政府为加强天津关、爨里口一带隘口的防守工作,派军队在此驻防,爨底下村开始有军队及家属居住。明朝军队实行“卫所制”,军人列入军籍,其子孙也世代为军人。当时军队采取“耕战结合”制度,平日屯耕训练、戍守边疆的防卫戍守,战时作战。爨底下村便是驻守爨里口的军户及随军家属逐渐繁衍而成村。到清朝康熙年间,该村已有一定规模。[1]
爨底下村的兴盛,得益于明朝正德十四年(1519年)兴建的古驿道。该条古驿道是通往河北、山西、内蒙古的必经之道,明朝时为重要的军事通道。到了清朝,由于北方安定,爨底下村的军事作用不再重要,这条古驿道又成为来往北京与西北地区的商旅的通道。位于古驿道上的爨底下村成为商旅途中落脚之处。清朝康乾时期,爨底下村商业达到鼎盛时期,当时村中有八家买卖铺子、三至四家骡马店,如今留下名号的有瑞福堂、瑞庆堂等等。[1]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因丰沙线铁路及109国道开通,爨底下村失去古驿道商品集散中心及客栈的地位,变成以农业为主的小山村。20世纪末,随着爨底下村旅游事业的发展,爨底下村的民居又成为“店居一体”形式。[1]该村还吸引了不少影视剧摄制组前来拍摄,如电影《英雄》、《手机》、《投名状》等等。[3][1]
Seamless Wikipedia browsing. On steroids.
Every time you click a link to Wikipedia, Wiktionary or Wikiquote in your browser's search results, it will show the modern Wikiwand interface.
Wikiwand extension is a five stars, simple, with minimum permission required to keep your browsing private, safe and transpare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