Loading AI tools
来自维基百科,自由的百科全书
小鹿田燒(日语:おんたやき[1])是指日本大分縣日田市內,以皿山為中心的「小鹿田地區」所燒製的陶器。此陶藝技法在1995年(平成7年)根據日本「文化財保護法」第71條規定,被指定為國家的「重要無形文化財」;2008年3月,全區(約14公頃的範圍)以「小鹿田燒之里」的名稱,被選入為日本「重要文化景觀」之一。
「小鹿田燒」約從江戶時代中期1705年(寶永2年)或1737年(元文2年)開始興起。當時日田市屬於「天領」(江戶幕府直轄領地),而日田市的官派管理人(代官)為供應領地內的日常生活器物所需,於是從小石原(現屬福岡縣東峰村)招來陶工柳瀨三右衛門,以及日田郡大鶴村的黑木十兵衛等開窯做陶。由於「小鹿田燒」的技法受到「小石原燒」強烈的影響,也被視為是「小石原燒」的分支[2]。
「小鹿田燒」採用朝鮮系的「登窯」來燒製,其器皿的主要外型特徵,是使用工具所刻劃出的幾何紋路,如「飛鉋(飛び鉋)」、「刷毛目」、「櫛描」等。此外,釉料的使用方式,主要以「打掛(打ち掛け)」、「流掛(流し掛け)」等技法,並由於原料的關係,以青瓷色(綠)、飴色(褐)、黑釉(黑)為主。
一般來說,小鹿田地區是由10家窯場所共同組成,這10家窯場的成員家族包括:開窯時期從「小石原」招攬而來的陶工「柳瀨家」後代2戶,當初負責出資招募陶工的「黑木家」後代3戶,以及提供土地的「坂本家」後代4戶,加上從「黑木家」分支的「小袋家」1戶。除了部份窯場擁有自己的「登窯」外,聚落中心的「登窯」,是由附近5家窯場所共同使用。
小鹿田的各家窯場,300多年來均採取純手工作業的家族經營模式,並以「一子相傳」的方式來繼承。耗費體力的「練土」與「塑型」等工作由男性來負責,而女性則負責「上釉」與「入窯」等作業。
在小鹿田地區被用來搗碎陶土的工具,被稱為「唐臼(からうす)」,其構造類似於日式庭園中的「添水(鹿威し)」,係利用挖空的木料承納溪河的水流,待水滿達到承重上限後,藉以帶動木樁,以此作為驅動力反覆敲碎陶土。由於「唐臼」運轉時所發出的聲音,本區也被選入為「日本音風景百選」之一。
2016年九州發生熊本地震,小鹿田採集陶土的礦區受到震災破壞。礦區修復作業期間,又因為2017年7月九州北部豪雨侵襲,造成陶土礦區再次崩塌,儲存的陶土大量流失。再加上小鹿田境內44組「唐臼」,已因這兩次災害有六成以上無法運作,而作為「唐臼」材料的松木又難以取得。災後復原之路,一度陷入停滯[3]。
2019年,1家窯場宣佈停業,目前小鹿田區剩9座窯場持續營運中[4]。而「唐臼」等製陶設備與製陶活動也陸續恢復運作,「小鹿田民陶祭」亦自2018年起恢復舉辦[5]。
「小鹿田燒」的各家窯場,自開窯以來均代代由長子繼承,不外收學徒。因此從小石原所帶來的傳統陶藝技法,也被完整的傳承保存了下來。而目前仍在營運中的九家窯場,全都是小鹿田開窯始祖「柳瀨家」、「黑木家」及「坂本家」的後代子孫所經營。
為維護「小鹿田燒」的品質與形象,小鹿田的各家窯場協議陶土共同採集,並總量分配。且以「小鹿田燒」為共同品牌,嚴禁在器皿上烙印窯場或個人名稱。這些特色,都是「小鹿田燒」在1995年(平成7年)被指定為日本「重要無形文化財」的主要原因。而由各家窯場所共同組成的「小鹿田燒技術保存會」,則被認定為是「重要無形文化財」的「維護團體」。
窯場所在的「皿山地區」與鄰近廣布梯田的「池之鶴(池ノ鶴)」,則被選定為是日本「重要文化景觀」[6]。
「民藝運動」的提倡者「柳宗悅」在1931年(昭和6年)時,曾親自拜訪當地,並以《日田的皿山》為標題發表了著作;而後,在日本陶藝界相當知名的英國陶藝家 Bernard(Howell)Leach 也為了研習陶藝,在1954年(昭和29年)與1964年(昭和39年)兩度前往,並在當地滯留數週進行陶藝創作。自此,「小石原燒」與「小鹿田燒」在日本全國以及海內外都廣為人知。
Seamless Wikipedia browsing. On steroids.
Every time you click a link to Wikipedia, Wiktionary or Wikiquote in your browser's search results, it will show the modern Wikiwand interface.
Wikiwand extension is a five stars, simple, with minimum permission required to keep your browsing private, safe and transpare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