Remove ads
来自维基百科,自由的百科全书
客家白話字(客家话:Pha̍k-và-sṳ̀)是一種用於書寫客家话的羅馬拼音系統,首度使用于1905年出版的《客英辭典》,1924年於汕頭出版的客家話《新約聖經》亦採用客家白話字書寫。1923年,臺灣苗栗客家籍的鍾天枝牧師曾被派往廣東學習客家白話字,並攜帶客家話聖詩返回台灣,但最終教會沒有使用[1]。
客家白話字的兩本主要著作基礎音系不同。根據作者(或譯者)生平和書中呈現的音韻特點來看,《客英辭典》基礎音系是粵東長樂縣(今五華縣)客家話,而《新約聖經》基礎音系是揭陽县五經富一帶(今揭西縣五經富鎮)的客家話[2]。
客家白話字共有6個单韻母[2]。
總共有53個韻母,其中《客英辭典》收錄之ioi[ioi]與iui[iui]二韻不見於《新約聖經》[3]。下表沒有列入ng[ŋ̍]與m[m̩]兩個聲化韻。
客家白話字有6個聲調[2]。陰平與陰入都不用調號表示,而陰入有塞音韻尾,因此不會混淆。值得注意的是,客家白話字的調號與閩南白話字相同[3]。
調類 | 調號 | 範例 |
---|---|---|
陰平 | 無 | fu 夫 |
陽平 | ◌̂ | fû 乎 |
上聲 | ◌́ | fú 府 |
去聲 | ◌̀ | fù 富 |
陰入[6] | 無 | fuk 福 |
陽入 | ◌̍ | fu̍k 服 |
下文比較20世紀初汕頭客家白話字與臺灣現行客語白話字之差異。下文以汕頭客語聖經譯本(1924)和臺灣現代客語聖經譯本(1993)作比較:[7][8]
對應規則 | 漢文 | 汕頭 | 臺灣 |
---|---|---|---|
ny→ng | 源 | nyên | ngièn |
sh→s | 聖 | shìn | sṳn |
ts→ch | 做 | tsò | cho |
tsh→chh | 自 | tshṳ̀ | chhṳ |
kw→k | 光 | kwong | kông |
khw→kh | 曠 |
調名 | 汕頭客語 | 五華縣調值 | 臺灣客語 | 苗栗縣調值 | 閩南語 | 台北调值 |
---|---|---|---|---|---|---|
陰平 | a | ˦ (44) | â | ˨˦ (24) | a | ˦ (44) |
陽平 | â | ˩˧ (13) | à | ˩ (11) | â | ˨˦ (24) |
陰上 | á | ˧˩ (31) | á | ˧˩ (31) | á | ˥˧ (53) |
陽上 | (ǎ) | - | ||||
陰去 | à | ˥˧ (53) | a | ˥ (55) | à | ˩ (11) |
陽去 | (å) | - | ā | ˧ (33) | ||
陰入 | ap | ˨ (2) | ap | ˨ (2) | ap | ˧˨ (32) |
陽入 | a̍p | ˦ (4) | a̍p | ˥ (5) | a̍p | ˦ (4) |
註:
透過上表可以發現,汕頭客家白話字的調符標記的調名與閩南語白話字幾乎一致。
Seamless Wikipedia browsing. On steroids.
Every time you click a link to Wikipedia, Wiktionary or Wikiquote in your browser's search results, it will show the modern Wikiwand interface.
Wikiwand extension is a five stars, simple, with minimum permission required to keep your browsing private, safe and transpare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