宝顶山摩崖造像
来自维基百科,自由的百科全书
来自维基百科,自由的百科全书
宝顶山摩崖造像位于重庆市大足区宝顶镇,是世界文化遗产——大足石刻的重要组成部分。1961年入选第一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1999年大足石刻被列为世界文化遗产。
宝顶山摩崖造像 | |||||||||
---|---|---|---|---|---|---|---|---|---|
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务院公布 | |||||||||
地址 | 重庆市大足区 | ||||||||
坐标 | 29°45′15.732″N 105°47′38.638″E | ||||||||
分类 | 石窟寺 | ||||||||
时代 | 宋 | ||||||||
编号 | 1-46 | ||||||||
认定时间 | 1961年3月4日 | ||||||||
|
寶頂山又名香山,原称宝峰山。造像開鑿於南宋淳熙六年(1179年),歷時70餘年。創始人為宋蜀中名僧趙智鳳。此處的摩崖造像,是以大佛灣(古名廣大寶樓閣)為中心,其餘的分布在周圍的小佛灣(古名大寶樓閣)、倒塔坡、龍頭山、三元洞、大佛坡、仁功山(黃桷坡)、殊始山、無憂石(俗稱對面佛)、岩灣、龍潭、佛祖寺、佛祖岩、三塊碑(毗盧寺、斷佛岩)、高觀音、廣大山(含廣大寺,俗稱「小寶頂」)、松林坡、塔耳田等18處地方(此外尚有龍神村、塔耳山、三官堂、茨竹溝、新廟子、聖水溝、東嶽廟、菩薩堡等處[1]。)主要開鑿於南宋淳熙至淳祐年間(1174—1252年)。其中大佛湾石刻造像规模最大,其崖面长约500米,高约8~25米。造像刻于东、南、北三面崖壁上,艺术价值最高,保存最完好。宝顶山是佛教圣地之一,有造像近万尊,有“上朝峨嵋,下朝宝顶”之说。[2]
大佛湾呈马蹄形,回旋500余米,在东、南、北三面,最高达20米的石壁上刻像,共32号,长卷巨幅,气势宏大,保存完好率居全国各处摩崖造像之冠。大佛湾形状与印度阿旃陀石窟相似,但规模不及,且阿旃陀并非有计划的统一造像。此处经文、偈颂特多。[3]
1956年8月16日公佈為四川省第一批歷史及革命文物保護單位[5]。1961年3月4日列為第一批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包括大佛灣、小佛灣、廣大山、龍潭、松林坡)[6]。1980年7月7日重新公佈為四川省第一批文物保護單位[7]。2000年9月7日列為第一批重慶市文物保護單位(包括大佛灣、小佛灣、廣大山、龍頭山、松林坡等以及石門山摩崖造像)[8]。
Seamless Wikipedia browsing. On steroid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