Loading AI tools
美国汉学家 来自维基百科,自由的百科全书
孔飞力,原名菲利普·阿尔登·孔恩(英語:Philip Alden Kuhn,1933年9月9日—2016年2月11日[1]),中文名孔復禮(來自自論語:「克己復禮」),又名孔飞力(訪問中國大陸時,為了避免文革遺風「批孔」的不當聯想,在中國大陸採用直譯),美國漢學專家,生於英格蘭倫敦,是哈佛大学希根森(Francis Lee Higginson)历史讲座教授、东亚文明与语言系主任。[2][3]
孔飞力1933年9月9日出生于英国伦敦。 1950年,孔飞力毕业于美国华府的威尔逊高级中学,并考入哈佛大学,师从人类学家克萊德·克拉克洪教授学习人类学。并受到社会学家诺曼·包拔、政治学家山缪·比尔的影响,使用社会学研究历史。[4]
1954年,孔飞力在英国伦敦大学东方与非洲学院学习日语与日本史。1955年到1958年,孔飞力毕业后到美国服兵役,在此期间,他在加利福尼亚州的美军语言学校学习中文與漢字。
1958年,孔飞力在乔治城大学攻读研究所,获硕士学位。1959年,孔飞力入哈佛大学,师从费正清和史华慈学习中国历史,并且在1964年获得哈佛大学历史与远东语言的博士学位。[4]
时间 | 地点 | 职务 |
---|---|---|
1954 | 哈佛大学 | 学士 |
1958—1962 | 福特基金外国研究 | 研究员 |
1959 | 乔治城大学 | 硕士 |
1964 | 哈佛大学 | 博士 |
1965—1966 | 富布赖特,日本京都大学 | 研究员、教授 |
1970—1971 | ACLS中国文明 | 研究员 |
1971—1974 | 芝加哥大学远东研究中心 | 主任 |
1971—1976 | 当代中国联合委员会 | 委员 |
1975—1977 | 芝加哥大学远东语言文明系 | 主任 |
1975—1978 | 美国历史评论编辑委员会 | 委员 |
1977 | 美国艺术与科学院 | 研究员 |
1978 | 哈佛大学历史系 | 教授 |
1980—1986 | 哈佛大学费正清东亚研究中心 | 主任 |
1984 | 美中学术交流委员会 | 研究员 |
1986 | 香港大学与科技拨款委员会 | 委员 |
1986—1987 | 美中学术交流委员会 | 委员 |
Seamless Wikipedia browsing. On steroids.
Every time you click a link to Wikipedia, Wiktionary or Wikiquote in your browser's search results, it will show the modern Wikiwand interface.
Wikiwand extension is a five stars, simple, with minimum permission required to keep your browsing private, safe and transparent.